疏肝和胃降氣治咳嗽

陳某,男,58歲。患者半年以來長期咳嗽、咽癢、痰難咳出,無胸悶、氣喘,曾自購阿莫西林、羅紅黴素口服,效果不顯。有中醫給予麻黃、葶藶子等宣肺止咳平喘中藥,咳嗽不減。拍胸片為肺紋理增粗,給予頭孢類抗生素靜脈滴注15天,咳嗽仍不見好轉。肝功能、B超、胃鏡檢查後,發現患有十二指腸霜降樣潰瘍、慢性糜爛性胃炎、輕度脂肪肝、肝囊腫等病,且肝功能AST54U/L(正常40U/L),有輕度異常。經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發現患者不僅咳嗽、咽部有痰,而且伴腹脹、大便時干時溏,有時胃部嘈雜不適,舌紅苔黃,根稍膩,脈弦。經辨證為肝胃不和,痰濁阻肺,治以疏肝和胃,降氣化痰,以四逆湯加減治療,處方:柴胡10克,枳實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10克,黃芩6克,桔梗10克,五味子10克,乾薑6克,白芥子10克,萊菔子10克,熟大黃3克,蒲公英15克,蘇梗10克,法半夏10克,雞內金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

一周後患者複診,述服藥3劑後,咳嗽明顯減輕,晚上能平穩睡眠。守前方,加砂仁6克,再服7劑,咳嗽痊癒。

按:80%以上咳嗽患者通常首診呼吸科,臨床上該病的治療也多以宣肺化痰止咳為主,但是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認識到消化系統疾病也可導致咳嗽,在辨證治療上應加以鑒別。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篇》)五臟各在一定的時令受病而後傳肺臟,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陰脾先受邪,乘冬腎先受邪」,諸髒受邪而後傳肺致咳嗽。各髒咳又傳胃、大腸、膽、小腸、膀胱、三焦。而六腑又可傳五臟,以及髒象間橫傳,皆可導致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氣」,水濕內停而為痰濁,痰濁上乘而蘊貯於肺。該患者咳嗽痰多,伴有大便時干時溏,考慮到脾胃功能失調,津液輸布失常而生痰;痰多則阻遏氣機,肺氣被郁,宣降失常出現咳嗽;久病則郁,郁久易化熱,鬱熱煉痰,更加不易咯出,表現出咯痰無力,黏稠難出;舌紅苔黃根稍膩,更加提示中焦濕熱積滯,痰熱互結;脈弦為肝郁之征,以四逆散為主方加減治療。

四逆散出自《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四逆散疏肝解郁,調理肝脾,加黃芩、桔梗載藥上行,清肺中濕熱;白芥子、萊菔子降氣化痰,利氣平喘,配合熟大黃瀉熱通降,使肺氣清肅下行;加蘇梗寬中行氣,法半夏燥濕化痰,使得痰多不易咯出得以消除;五味子養陰生津潤肺,防止肺陰受損;蒲公英解毒清肝熱;乾薑、雞內金溫胃消食。

現代醫學也認為持續性咳嗽不僅有常見的呼吸道疾病,還包括鼻分泌物後流、胃食道反流等。胃食道反流性疾病患者多因下食道括約肌無法適當發揮閉鎖功能,或某些食物或藥物致下食道括約肌鬆開,而造成胃內的食物或胃液反流,這些含酸的胃液使得食道壁受損,引起咽部異物感和呼吸道不適,出現清嗓或夜眠咳嗽症狀,患者常伴有燒心、反酸等症狀。經抑酸劑和胃動力藥治療,咳嗽可以得到控制。

因此,臨床上接診患者時,除聽患者的主訴外,還要以整體觀念分析病情,尋找發病原因,才能防止誤診誤治。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