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並非「全能」

辨證論治是通過中醫四診合參「辨」出結果「證」,據「證」確定治療方法的一種診治模式。辨證論治只是中醫學的診治模式之一而不是唯一,雖是常用的診治模式之一但不是「全能」。為了「人為地」保持中醫特色,「違心」地說中醫就是辨證論治,既會「曲解」辨證論治,也在影響著中醫的臨床實踐和健康發展。

  辨病是治病求本的重要環節

《內經》記錄病名300餘種,證名不足30種。《金匱要略》幾乎都以病名立篇,已有獨立的瘧病、奔豚氣病、水氣病、黃疸病篇,水氣病還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等進一步類分,黃疸病有谷疸、酒疸、女勞疸等進一步類分,創製的方藥至今仍被中、西醫廣泛應用。近代中醫學家方藥中感歎:「由於近代中醫不少人強調『辨證』,不太十分重視『辨病』,因此,現代不少同志對中醫的病名已經不太熟悉。」近代中醫學家趙錫武曾說:「辨證不能離開病之本質……有病始有證,而證必附於病,若捨病談證,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臨床上,膽囊炎、肝炎、陰囊炎、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等不同的疾病,都會表現肝膽濕熱證。不寐、吐酸、頭痛、眩暈、鼻衄、咳血、吐血等不同的疾病,都會表現肝火上炎證。這些中、西醫不同的病,雖有相同的證,是不可能用一組方藥進行「異病同治」都獲取良效的。同病同治才是其常,異病同治僅是其變。近代中醫學家蒲輔周也有提醒:「重視中醫的病名甚為重要,不能說中醫只辨證不辨病,辨病亦是祖國醫學治病求本的重要環節。」

審因論治應廣泛應用

《內經》既曰「治病不問其始……何病能中」,又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宋代陳言說:「凡治病,必須識因,不知起因,病源無目。」先賢對審因論治如此重視,現代臨床亦是如此。

如血虛證,可由思慮過度、勞倦內傷、脾胃素虛、久病失養或失血過多諸種原因引起,僅就失血過多而言,也有咯血、吐血、便血、月經過多等不同原因,不會有哪位中醫只依據證候不考慮病因而進行處方用藥。如肝郁脾虛證,若因肝氣鬱滯、疏洩條達失職而「木不疏土」,或因肝氣橫逆侮脾而「木旺侮土」,皆當治肝為主治脾為輔;若因脾虛而後肝郁的「土虛木克」,則當治脾為主治肝為輔。證雖同而因不同,若不審因無以求全效,因此,審因論治也應當作為重要內容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對症治療不可少

一般來說,通過辨病論治、審因論治、辨證論治,症狀會迎刃而解,可醫師無能為力的時候太多了。晚期癌症的病因很清楚,病名會很確切,證候會很明晰,無論中、西醫,解除病人痛苦症狀的對症治療也不得不首選。針對「疾病本質」的治療固然重要,無奈地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可少。

中醫經典理論並沒有完全否定對症治療,早期由於醫療水平的限制,對症治療運用得更多。《內經》中的「大小不利治其標」就是典型的對症治療。《傷寒論》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有學者考證,宋以前沒有「症」字,「證」有時所指就是病人的各種異常症狀。現代中醫學者仝小林有言:「張仲景這種對症治療、急則治標的思想,實際上與現代急症治療學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現代臨床中,對症治療也是臨床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4種診治模式不可或缺

在《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藥物主治中,有針對中風、溫瘧、霍亂、腸澼、風痺、疽、痔等病名的辨病論治;有針對諸毒、三蟲、風邪、惡蟲、百精老物、瘴氣等病因的審因論治;有針對諸虛、瘀血、痺氣、寒熱、不足、結氣等證候的辨證論治;有針對大熱、煩滿、心下逆氣、口乾舌焦不能息、肢節痛、腸鳴等症狀的對症治療。可見其診療模式是紛呈的。

徐靈胎在《蘭台軌範· 序》中說:「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之名,而後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狀所由異,然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體現出徐師治病是分別考慮病名、病由、病狀後而進行的。「一病必有主方」與現在不少學者提出的「專病專方專藥」其實質都應該是辨病論治。

每一種疾病都是有原因的,無論中醫或西醫皆稱之為病因,針對病因的治療是審因論治;每一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有特定的機理,中醫稱為病機,西醫稱為病理,針對病機或病理的治療是辨病論治;每一位病人的體質、年齡、發病季節、地域、病程階段、併發症都有差異,即是同一疾病,臨床證候卻不同,針對證候的治療是辨證論治;疾病過程中,每一個病人都有特殊的痛苦感受和異常體征,中醫皆稱為「症」,針對症的用藥就是對症治療。

病因、病機、證候、症狀是一脈相承的,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對病人及疾病從不同角度的認識和反映,所以才有審因論治、辨病論治、辨證論治、對症治療四種不同的診治模式。醫學的發展永遠沒有盡頭,很多疾病的病因明確,病機不一定明確;證候典型,具體病因不一定清楚;有些病因、病機、病名都明確卻無能為力,只有採用無可奈何地對症治療。所以說,無論理論上或臨床上,四種診治模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辨證論治不可替代其他診療模式

19世紀初,西方科學漸入中國,實驗加推理的西醫學思維方法,使以自然、整體為思維方法的中醫學「千年輝煌」產生了危機。因為中醫的「病」與西醫的 「病」確實沒有可比性,辨證論治作為中醫特色被提出而日益「受寵」。

在中醫院校教材中,明確辨證論治為中醫學的特點,這本無可厚非,但辨證論治的概念、意義、作用卻一再被過度涵括,從此淡化了審因論治,對立於辨病論治,不屑於對症治療,甚至部分文章有不談辨證論治就不是中醫的言論。半個多世紀統一教材的醫學教育,中醫學子被灌輸的都是辨證論治,腦海裡僅有辨證論治一桿永遠不能倒下的「旗幟」。臨床思緒都局限於辨證論治的結果是,辨證論治因「越俎代庖」而不堪重負,在被「全能」地「捧殺」中漸漸成為「無能」的質疑對象。

在臨床實踐中,任何一個中醫師都不是僅用辨證論治一種方法,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病人的病情狀況,有側重地選擇、應用辨證論治、辨病論治、審因論治和對症治療。這4種診治模式是針對病人的一個問題或者互相影響的幾個問題而採取的不同方法,既互相聯繫,又互有區別,臨床上不應分主次,層次上不應分高低,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既不可偏廢也不可互相替代。只強調辨證論治或其他任何一種診治模式而忽視其他,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四維一體」才能體現中醫診治體系的全部內涵。面對現實回歸臨床,辯證地對待辨證論治才能促進中醫的健康發展,發展的中醫才能有特色可言。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