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散屬「以散為瀉者」

記得上《中藥學》課時,老師讓大家記住治療鼻淵的四大要藥:蒼耳子、辛夷、白芷、細辛。上臨床課時,學到了治療鼻淵的一張名方:蒼耳子散。當時對蒼耳子散的組成是這樣記憶的:治療鼻淵的四大要藥,去掉最熱的一味,即細辛,加辛涼解表藥中表散力最強的一味,即薄荷。

蒼耳子散又名蒼耳散,出自南宋醫家嚴用和所撰《嚴氏濟生方》。《重輯嚴氏濟生方》:「蒼耳散(《續方》):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辛夷仁半兩,蒼耳子(炒)二錢半,香白芷一兩,薄荷葉半錢。上並曬乾,為細末,每服二錢,用蔥、茶清,食後調服。」

嚴格來說,蒼耳子散是由六味藥組成,而不是四味藥。從蒼耳子散組成來看,方中有四味辛溫藥:蒼耳子、辛夷、白芷、蔥白。另兩味藥性涼,但在方中所佔劑量比例較小。通常我們會認為本方所治證當為風寒證,或以風寒證為主,但讀清代醫家汪昂所著《醫方集解》,發現本方既不在「發表之劑」中,也不在「祛風之劑」中,而是在「瀉火之劑」中。

汪昂在「瀉火之劑」開篇對「火」有一段概括性論述:「火者,氣之不得其平者也。五臟六腑,各得其平,則榮衛沖和,經脈調暢,何火之有?一失其常度,則沖射搏擊而為火矣。故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也……諸病之中,火病為多,不可以不加察也。有以瀉為瀉者,大黃、芒硝、芩、連、梔、柏之類是也;有以散為瀉者,羌、防、柴、葛升陽散火之類是也;有以滋為瀉者,地黃、天冬、玄參、知母之類,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有以補為瀉者,參、芪、甘草,瀉火之聖藥是也。」很明顯,這種對火的認識和治療,是對金元醫學的傳承。如果把蒼耳子散歸類,應當歸入「以散為瀉者」之中。如此解讀蒼耳子散為「瀉火之劑」,於理可通。

汪昂對蒼耳子散的方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辛夷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散濕,上通腦頂,外達皮膚。薄荷洩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從清升濁降作解,蒼耳子散具有很好的升清陽、通清竅、散風邪之功。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