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中醫診療技術

腸炎是腸道炎症的泛稱。根據發病的特點可分為急、慢性兩類。急性腸炎,是一種腸道黏膜急性卡他性病變;慢性腸炎,是腸壁黏膜炎症病變過程極為緩慢且反覆發作、纏綿不愈的一種疾病,它由急性腸炎轉化而來,腹瀉為其主要症狀。

本病屬於中醫學「洩瀉」的範疇。

病因病機

急性腸炎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或暑濕熱邪,客於腸胃,脾受濕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及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混雜而下。慢性腸炎,由脾胃素虛,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受納、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清濁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調,肝失疏洩,橫逆乘脾,而致運化失職;或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

病位在腸,但關鍵病變臟腑在脾胃,此外尚與肝、腎有密切關係。脾虛濕盛是其關鍵。

辨證分型

中醫認為急性腸炎多為實證,慢性腸炎為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以大便次數增多、便質清稀甚至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症,多伴有腹痛、腸鳴等症狀。

1.實證

起病急驟、病程較短、腹痛拒按、瀉後則舒。

(1)寒濕困脾:感受寒濕而發病,大便清稀或如水樣,腹痛腸鳴,惡寒食少;苔白滑,脈濡緩。

(2)腸腑濕熱: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大便黃褐臭穢,肛門灼熱,可伴有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3)食滯胃腸:暴飲暴食後腹滿脹痛,大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納呆,噯腐吞酸;苔垢或厚膩,脈滑。

(4)肝氣鬱滯:腹痛,腸鳴洩瀉,每因情志不暢而發;舌紅苔薄白,脈弦。

2.虛證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隱痛喜按。

(1)脾氣虧虛: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飲食則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

(2)腎陽虧虛:晨起洩瀉,夾有不消化食物,臍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

基本治療

[治則] 健脾利濕,調理腸道。

[處方]天樞、神闕、上巨虛、大腸俞、三陰交。

[加減] 寒濕困脾加脾俞、陰陵泉;腸腑濕熱加合谷、下巨虛;飲食停滯加中脘、建裡;肝氣鬱滯加期門、太沖;脾氣虧虛者加脾俞、足三里;脾氣下陷者加百會;腎陽虧虛者加腎俞、關元。

[操作] 神闕穴用隔鹽灸或隔姜灸,其他腧穴常規針刺;寒濕困脾、脾氣虧虛者,可施隔姜灸、溫和灸或溫針灸;腎陽虧虛者可用隔附子餅灸。急性洩瀉每日l~2次,慢性洩瀉每日或隔日一次。

其他療法

1.耳針

[取穴] 大腸、小腸、腹、胃、脾、神門。

[操作] 每次取3~5穴,毫針刺急性腸炎留針15分鐘,每日1~2次;慢性腸炎留針30分鐘。

2.臍療

[取穴] 神闕。

[操作] 五倍子適量研末,食醋調成膏狀敷臍,傷濕祛痛膏固定,2~3日一換。適用於久瀉。

3.穴位注射

[取穴] 天樞、足三里、上巨虛。

[操作] 每次取1~2對穴位,用維生素B10.3~0.5毫升,或用蒸餾水3~5毫升,針刺得氣後,作穴位內注射,可連續注射3~5天。取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維生素B1、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l毫升。

4.灸法

[取穴] 天樞、關元、神闕。

[操作] 用直接灸法,以桐籽大艾炷,每穴灸5~7壯,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天樞和關元可交替使用,或在針刺後加灸亦可,如灸神闕須用隔鹽灸或隔姜灸。本法對寒濕型腸炎或脾胃虛弱型腸炎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急性腸炎,還可用艾條作雙側外踝尖懸灸,灸至局部皮膚灼熱,潮紅,可持續熏灸10~20分鐘。

5.三稜針

[取穴] 足三里、公孫、內庭、厲兌。

[操作] 每次選用2~3穴,用三稜針迅速刺入皮下,深約一分許,再迅速拔出,手法要輕捷,快速無痛,針出後出血5~15毫升不等,以血色轉紅為佳,出血不暢者,可於針後拔罐,以出盡惡血。

6.埋線

[取穴] 天樞、大腸俞、關元。

[操作] 每次選用兩穴,按埋線法操作常規,穴內埋入羊腸線兩厘米,術後局部敷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20~30天治療一次。

適宜技術

隔藥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技術

[取穴] 天樞(雙)、氣海、關元。

[操作] 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將做好的藥餅放在待灸穴位,點燃艾段上部後置藥餅上施灸,每次每穴各灸兩壯,每壯約燃15分鐘,感覺較燙時適當移動藥餅。每日一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共治療6個療程。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