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黃疸診治規律探要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論及黃疸,又於《金匱要略》中設黃疸病篇,今據兩書探討黃疸病證治規律如下。

  黃疸正義

  黃疸病可見於現代醫學的多種疾病,尤以濕熱交蒸所致的黃疸型肝炎較為多見。《內經》說:「濕熱交蒸,民當病癉。」指出癉(疸)病是濕熱之邪所引起。《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靈樞·論疾診尺》說:「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小便黃亦,脈小而澀者,不嗜食。」概括了黃疸型肝炎的一般症狀和體征。

  然而仲景所論黃疸是廣義的。如說「諸病黃家」、「諸黃」,又說「黃疸病小便色不變」,「男子黃,小便自利」等。仲景書有「女勞疸」之稱,謂「此為女勞得之」。認為腎病可以發生疸證,其候「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久之可變成黑疸,面黑微黃,目四周青,心中如瞰蒜薤狀,大便溏黑,肌膚不仁等。酒疸久久不愈可變為黑疸,如黃疸型肝炎久延不愈而致晚期肝硬化者,即可見到此種證候。由此可見,仲景之女勞疸非專指黃疸病,是作為鑒別診斷而提出的。再有男子虛勞萎黃,是氣血兩虧所致,亦應視作鑒別診斷。仲景所論黃疸包括今之急性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急性膽囊炎、膽石症、敗血症、回歸熱、中毒性感染、蠶豆黃、瘧疾、晚期門脈性肝硬化、急性肝萎縮、阿狄森氏病、貧血等,皆可在不同階段出現發黃證候。正因為如此,異病同證便可以同治。故黃疸可用豬膏發煎,亦可用柴胡湯。女勞疸演變成黑疸可用硝石礬石散,酒疸變為黑疸亦可用之。黃疸一病有虛實寒熱的不同證候,所以同病異證又需要異治。如熱勝者用茵陳蒿湯,濕勝者用茵陳五苓散,中虛者用小建中湯等,體現了張仲景對黃疸辨證論治的精神。

  病 因

  感觸外邪 《傷寒論》說:「傷寒身黃而發熱」 (262),「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261),「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263)等,即為外感寒邪所致黃疸。又如「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乃說明疸病由熱邪、濕邪所致。寒、熱、濕皆屬於熱病範疇,故《千金翼方》說:「凡遇時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三因方》說:「五疸之外,有時行癉瘧、風寒、暑、濕等疸證不同。」感觸六淫邪毒可致黃疸。至若淫邪毒盛,傷及營血,則發急黃,乃黃疸之重症。如《諸病源候論·急黃候》便說:「脾胃有熱,谷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雲急黃也。」

  飲食不節 《金匱要略》曰:「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即以黃疸病責之於飲食不節或飲酒過度,損傷脾胃機能,水谷醞釀濕熱,熏蒸肝膽,膽汁洩溢;浸淫肌膚而發黃,故有谷疸、酒疸之稱。

  脾胃陽虛 如《傷寒論》說:「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200),「太陰者,身當發黃」(192)等,乃脾陽虛不能化濕,寒濕郁阻中焦,膽液被阻,溢於肌膚,而發黃。故《類證治裁·黃疸》說:「陰黃系脾臟寒濕不運,與膽液浸淫,外漬肌肉則發而為黃。」

  虛勞血虧 《金匱要略》曰:「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此即虛證黃疸。《醫宗金鑒》說:「婦人產後經崩,發黃色者,乃脫血之黃色,非黃疸也。今男子黃,而小便自利,則知非濕熱發黃也。詢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虛黃之色外現,斯時汗下滲利之法俱不可施,唯當與虛勞失血同治,故以小建中湯調營衛,黃自愈矣。」黃疸病程中若有虛黃證候,亦可從虛勞論治。

  血瘀濕阻 《金匱要略》說:「尺脈浮為傷腎。」「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其證身雖黃,而額上黑,大便必黑,乃腎虛血瘀,濕邪阻滯所致。亦有酒疸經治不愈,邪漸入血分,久久變為黑疸,其證面目雖黑,而微帶黃色,是由脾而及腎也。

  分 類

  仲景論黃疸,在《傷寒論》謂為發黃、谷癉(疸);在《金匱要略》則稱為谷疸、酒疸、女勞疸,而酒疸、女勞疸久之可演變成黑疸,又有虛勞萎黃,總計有六類,其中女勞疸與萎黃可視作鑒別診斷。究其陰陽虛實屬性,則瘀熱發黃為實熱證,谷疸有屬於濕熱者,有脈遲屬寒濕者,酒疸為燥熱證,女勞疸為腎虛瘀熱,黑疸為陰虛血瘀,虛勞萎黃乃氣血失榮。瘀熱發黃、谷疸熱化、酒疸為黃疸陽證;谷疸寒化、黑疸、萎黃則為黃疸陰證。仲景明論六種黃疸,至隋代巢元方據證分作九疸候,唐代王燾更有三十六黃之稱,愈演愈繁。元代羅天益則由博反約,將黃疸分為陰證陽證兩類。明代張景岳宗其說:「黃疸……不出陰陽二證,大抵陽證多實,陰證多虛,虛實弗失,得其要矣」(《景岳全書·黃疸》),並確立陰黃陽黃之命名。然清代沈金鰲認為,陰黃陽黃乃「濕熱郁蒸變色,大抵濕勝則所熏之色熏黃黑晦,熱勝則所熏之色如橘黃鮮亮,最宜分別」(《雜病源流犀燭》)。如果說景岳以虛實分黃疸為陰陽二證,尚可概括仲景廣義黃疸之論,那麼沈氏以濕熱分陰陽,則只是仲景所論黃疸的部分內容。

  預後順逆

  以日期判斷預後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黃疸應早期治療,一般在十天左右正盛抗邪,治療而愈為順,若十餘日治療仍不見好轉,乃邪盛正衰,治療困難,便為逆候。

  以口渴與否判斷預後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易治。」渴者熱邪盛,飲水反助其濕,故難治;不渴者,熱邪不盛,症輕較易治。

  以大便通利與否判斷預後 黃疸大便是否通利,關係到病邪的出路。若腑氣不通,必須通下,不但酒疸、谷疸用下法,從大便瀉去其邪,即如女勞疸大便亦應通暢,如服硝石礬石散後,「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據此推論,則大便暢者,其病順,大便難者,其病逆。

  以腹滿與否判斷預後 腹滿為黃疸病常有症狀。如「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又如「酒黃疸者……腹滿欲吐」等,以黃疸乃脾濕中阻,氣機不暢所致,尚不屬重候。唯女勞疸久之變為黑疸,更伴有腹瀉者,為難治,預後差。蓋以女勞疸為腎病,若致腹滿,便為腎病及脾,由先天而及後天,化源將竭,故為難治。當然,若一般黃疸腹滿,更加不尿、嘔噦,乃由脾及腎,亦為危重證。

  以小便通利與否判斷預後 仲景說:「陽明病……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夫病酒黃疸者,必小便不利。」都說明小便不利,濕無去路,是發疸的原因。進而論之,病黃疸後,小便仍不利,其病當然也就嚴重。仲景在茵陳蒿湯方後說:「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說明服藥後小便通利,濕熱下洩,黃疸自然減退。故《諸病源候論》說:「黃病者……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

  《傷寒論》說:「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234條)。三陽合病,黃疸又見時時噦,乃膽胃之氣上逆,若挾沖氣上衝,將有血隨氣逆,肝失藏血,損傷陽絡而發吐血、衄血等危候。加之腹滿,乃胃腸腑氣不通;小便難,是膀胱氣化失職;進而不尿腹滿加噦,說明已影響到腎臟功能衰竭,這是尿毒症的徵象。仲景明確指出不尿為不治,其預後自然險惡。強調:「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使濕熱從小便迅速排泄,這是治療黃疸的大法。

  以脈象判斷預後 《傷寒論》說:「傷寒脈浮而緩……身當發黃。」(192)《金匱要略》說:「寸口脈浮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都說明浮緩是黃疸常有的脈象。但若到黑疸階段,「腹如水狀不治」,此時「其脈浮弱」,乃腎之精氣大虛,正不抗邪,實為難治。後楊士嬴《仁齋直指》說:「疸脈緩大者順,弦急而堅者逆。」弦急而堅是病邪亢進之征,故為逆候。現代醫學認為,黃疸之膽血症,因膽酸刺激心臟迷走神經,可見脈搏遲緩。膽酸滯留是濕熱瘀滯血脈的結果,所以「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諸病源候論》曰:「有得病即身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急黃初期而見「心戰」,說明心臟受到嚴重損害,也必然影響脈搏之變化,即如楊氏所論弦急而堅之脈象,或可見之,故病情嚴重,預後不良,可補仲景之未及。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