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痰飲者不能率以溫藥和之

《內經》有水飲、積飲、溢飲之名,《金匱要略》載有痰飲、溢飲、支溢、懸飲主治之方,提出了廣義之痰飲病「當以溫藥和之」的總的治療法則。《金匱要略》「當以溫藥和之」裡有藥與法的關係,也有發汗利水、攻補行消等治則,但均屬溫藥,只適宜痰飲之屬於寒者,不能統治所有痰飲病,即使是狹義之痰飲,不辨寒熱虛實,率以溫藥和之也會使治療失於偏頗。

痰飲之成因複雜,可因風寒暑濕燥火、驚恐、嗜酒等而生。臟腑則與心肝脾肺腎三焦功能失調,體內水谷津液化生失常,聚液為飲,灼津成痰有關。其中尤與生痰之脾,貯痰之肺,司開合之腎,決瀆之三焦關係最為密切。像痰核瘰癘、中風癲癇、眩暈頭痛、腫塊結節及現代病症如腎炎、胸膜炎、肺心病、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等,均屬痰飲病範疇。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之說,甚至還有人提出「無一病不關乎痰」。而百病有虛有實,有熱有寒,皆以溫藥和之顯然是不對的。

其實《傷寒論》治療痰飲之法遠不止「當以溫藥和之」。例如135條「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論述了邪氣因人體陽氣偏盛而化熱內傳入胸,與體內痰水相結,形成結胸熱實之證。故以大陷胸湯開結瀉熱逐水。138條「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論述痰飲與熱邪相結,則用小陷胸湯清熱開結滌痰。

後世對痰飲病也不完全以溫藥和之。《溫病條辨》「喘咳息促。吐稀涎,脈洪數,右大於左,喉啞是為熱飲,麻杏石甘湯主之」,講得是上焦濕熱,熱飲所引起的肺熱咳喘之症。吳鞠通說:「蓋飲屬陰邪,非溫不化,故飲病當溫者,十有八九,然當清者,亦有一二。」

《金匱要略》:「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亦主之。」歷代對本條的註解不甚明晰。吳鞠通說:「何以同一溢飲,而用寒用熱,兩不相伴哉?按大青龍湯有石膏、杏仁、生薑、大棗,而無乾薑、細辛、五味、半夏、白芍。蓋大青龍主脈洪數面赤喉啞之熱飲,小青龍主脈弦緊不渴之寒飲也。」這些都已超越了以溫藥和之的法則。

張景岳說:「痰之為病必有所以致之者。如因風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風火,風火熄而痰自清也;因虛因實而生痰者,但治其虛實,虛實愈而痰自平也。」並錄治痰飲之屬熱者方劑多首。李時珍說:「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其七。」強調據其寒熱虛實辨治之。薛立齋曰:「凡痰火證……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各審其源而治之。」王節齋曰:「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張山雷說:「痰病在今又多肺胃炎熱煎熬津而成濃濁者,亦不得依據《金匱》名義,謬投溫藥。」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只適宜陽氣虛衰痰濕留伏之痰飲病,臨床治療應據痰飲之寒熱虛實火邪之不同,以及病程長短和痰濁凝聚之部位立法用藥。即使是痰飲之屬於寒者,亦可轉化為熱飲熱痰,對於痰飲之屬熱者要採取熱者寒之,和之以涼藥的治療法則。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