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概念在中醫學中的特點

從《黃帝內經》成書至清代,眾多古代醫家的醫學著作中載有 「陰陽學說」。筆者認為,古代醫學著作中的「陰陽學說」不僅是哲學的陰陽概念,而賦予其醫學特點。試述如下。

陰陽可「體驗」 《中醫基礎理論》說:「陰陽是抽像的屬性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的實體概念,也是一對關係範疇,它表示各種物質特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然而《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吳鞠通《溫病條辨》:「寒為陰邪,陰盛必傷陽。」 「陰盛」之陰「侵傷」頭、身、腰、骨節之陽,就會出現「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症。《概念整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王正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概念是人類對世界的體驗。」陰盛侵傷頭、身、腰、骨節之陽,人體就有「疼痛」的「體驗」。《溫病條辨》第7條:「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溫病條辨》:「溫為陽邪,陽盛必傷陰。」陽盛侵傷肺、胃之陰,人體就有「渴甚,大汗,面赤惡熱」的感覺和臨床症狀。由此可見,「陰盛」之陰與「陽盛」之陽在人體是可以「體驗」的。

陰陽可指導疾病防治 白虎湯之石膏,味辛、性寒;知母,味苦、性寒;石膏、知母性寒為陰。可用以治療肺胃實熱之「渴甚,大汗,面赤惡熱」症。麻黃湯之麻黃、桂枝,味辛、性溫,可用於治療「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由此可見,陰陽具有指導臨床疾病治療的特點。

陰陽解釋「侵傷」和「抗禦」 如「寒為陰邪」,當「侵傷」頭、身、腰、骨節時,損傷人體陽氣,或寒邪聚集不散,出現局部肢體疼痛。「溫為陽邪」,當「侵傷」肺、胃之陰時,就出現口渴、咳痰。這是陰陽侵害人體的病理反應。但陰陽同時也具有「抗禦」侵傷的生理功能 如肺、胃之陰,有「抗禦」溫陽之邪「侵傷」的生理功能。

陰陽需從上下文語境去理解 陰陽兩個語詞必須在句子聯繫中理解其意謂,這樣陰陽在句子聯繫中才意謂某種東西,而不空洞玄虛。因此,通過結合上下文語境解釋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一是可以消除現代闡釋者關於陰陽兩個語詞的歧義。《認知語境的理論建構》說:「語境限制了意義可能的解釋域。」結合上下文語境就限制了闡釋者對「寒為陰邪,陰盛必傷陽」中陰陽意義可能的解釋域,只能闡釋為人體可「體驗」的醫學陰陽「實體」屬性概念,而不是哲學層面的陰陽。二是準確理解語句中陰陽表述的意義。《語境論與科學哲學的重建》(魏屹東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說:「由於語境決定意義,因此,無論是詞語、文本,它們的意義都是由它們的語境決定的。」陰陽也一樣,其出現的語境決定著它們的不同意義,在中醫學中應用就形成了中醫理論的陰陽學說。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