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丹溪心法》痛風篇心得

上中下痛風方是朱丹溪治療痛風的名方,也正是由於本方的吸引,開始仔細閱讀《丹溪心法》痛風篇的論述,同時又將其與《格致余論》和《金匱勾玄》進行聯繫。通過學習,對丹溪有關痛風的經驗有一定體會,總結如下。

病因:《格致余論·痛風論》指出,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這些是通常病因,其後還述有不常見的病因,如肥甘無節、過勞、痢後失治、酒濕痰痛。

病程:丹溪在病程長短的論述較少,《格致余論》所載「東陽傅文案,作勞腿痛,三四十貼而安」。足見用藥劑數較多。而在「朱宅閫內(婦女)案,患飲食厚味痛風,」則明確指出半年而安。

主證:根據《丹溪心法》的編寫體例來看,丹溪心法所列九十餘種病證,一般多在段首句做總結性論述。或為主證,或為主因。痛風節首句即言:「四肢百節走痛是也。」通過查閱《丹溪心法》和《金匱勾玄》這兩本書,可以看出:丹溪並沒有對「痺」或者「痺證」進行論述,在這兩本書中談到「風濕」的地方皆是將風濕作為病因來論述,並沒有作為病名來談。丹溪所談之痛風,應該是對痺證的概括性論述,也就是說凡是四肢,關節的疼痛,都屬於痛風範疇。

治法:《格致余論·痛風論》指出,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針對這些病因,丹溪提出治法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這是痛風的治療大法。從病因上,可以看出「風、濕、痰、血虛」是四個主因,在治療上採用了「祛風,化濕、化痰、養血」等四個常法。用藥從遣方上來看,用藥相對單一。這也是上中下痛風方與一般依據單一病因選方上的區別。

上中下痛風方其組方中風痰瘀兼顧。這也是上中下痛風方與一般依據單一病因選方上的區別。從病位上來說是上、中、下都治,從病因上說是風痰瘀兼顧。全方祛風除濕,逐痰行瘀,清瀉蘊熱,溫散通利,使上中下諸痛消除。因此,《醫方集解》對該方有很高評價:「此治痛風之通劑也。」其次,從辨痛風虛實深淺的角度,丹溪提出「病之淺者,濕痰得燥即開,熱血得熱則行,亦可取效」;「而病深而血少者,則愈劫愈虛,愈劫愈深」。這也屬於標本緩急之治法。另外,痢後失治所出現的痛風,提出針刺委中,出黑血的療法。

方藥:按病因來論治,按病位來論治,丹溪提出三個方劑。其中「在上方」,由大法主方蒼朮、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黃芩加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在下方」由大法主方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組成。上中下痛風方乃是區別於「在上」和「在下」兩個方劑,是治療面較廣的一個方劑。從病因上,可以看出「風、濕、痰、血虛、濕熱」是五個主因,在治療上採用了「祛風選小續命湯;化濕蒼朮、白朮之類;化痰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蒼朮;養血芎歸之類佐以紅花、桃仁;清濕熱用二妙散,氣虛加補氣,血虛加補血」等五個常法。其後又有不常見病因如酒濕痰痛風黃柏、靈仙、蒼朮、羌活、甘草、陳皮、芍葯;食積肩腿痛用龜板、酒柏葉、香附、辣芥子。丸散劑還有趁痛散、乳香丸、地仙丹等許多藥物,在痛症治療上,發現丹溪不用元胡止痛,而喜歡用乳香和沒藥,這也是他用藥的一個特點。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