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損八益各家談

《素問· 陰陽應像大論》云:「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這裡的「二者」指陰陽,指出「七損八益」是調和陰陽的關鍵。但對於「七損八益」的理解,歷代的認識極不一致,分歧頗大。綜括歷代學者的詮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疾病症狀以陰陽為綱說:楊上善《太素·陰陽》根據《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之論,認為「陽勝八益為實,陰勝七損為虛」,八益是指「陽勝」之身熱、腠理閉、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煩冤、腹滿死等8個症狀,七損是指「陰勝」之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寒、厥、腹滿死等7個症狀。楊氏之說以陰陽為綱將疾病症狀進行了分類,強調陰陽是分析、認識疾病的關鍵,正所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為陰陽成為八綱辨證的總綱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至於對「七損八益」的具體理解,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將陰勝的「數慄而寒」拆為兩損,而陽勝的「汗不出而熱」只作一益,有強湊七、八之數之嫌;二是與下文調和陰陽的方法義不貫通,故此說並不為後世醫家所採納。

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說:王冰則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的論述,認為七損是指女子月經貴以時下,八益是指男子精氣貴乎充滿,所謂「然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陽八宜益,交會而洩精。由此則七損八益,理可知矣」。吳崑《素問吳注》也指出:「七損者,女子天癸以七為紀,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陰血常虧,故曰七損;八益者,男子以八為紀,二八而天癸至,精氣溢瀉,陽常有餘,無月事之損,故曰八益。」對此,張介賓《類經·陰陽類》曾反駁說:「按啟玄子注此,謂女為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男為陽八宜益,交會而精洩,以用字解為房事。然經血宜調,非可言損,交會精洩,何以言益?」實則,王氏與吳氏是將「七損八益」解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故丹波元簡《素問識》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論男女的生長發育過程,以成長階段為益,衰老階段為損作解,認為女子七歲、二七、三七、四七與男子八歲、二八、三八、四八共合為八益,女子從五七到七七、男子從五八到八八,共計為七損。明確提出了「七損八益」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

陰陽術數說:張介賓《類經·陰陽類》從陰陽術數的角度,指出:「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反之,即為早衰之由。這裡張氏根據《周易》的陽進陰退的陰陽術數之說,將 「七」指為「少陽之數」,「八」指為「少陰之數」,又結合其自身的扶陽抑陰的學術主張進行了闡發。而張志聰《素問集注》的觀點與張介賓正好相反,他認為: 「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七損八益者,言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然陽氣生於陰精,知陰精之不足,而無使其虧損,則二者可調。」可見兩說是基於對《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陰道虛」從不同角度理解而成。今人亦有從七、八臟腑之成數、在洛書九數方位圖的象數位置而闡釋的。這些說法認為「七損八益」反映了《內經》順從四時陰陽診治與養生的思想,體現了「天人相應」觀念。

房中術說:早於《內經》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天下至道談》明確記述了「七損八益」的內容,其文曰:「氣有八益,又有七孫(損)。不能用八益、去七孫(損),則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蔥(聰)明,七十下枯上脫,陰氣不用,唾泣留(流)出。令之復壯有道,去七損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貳其氣,是故老者復壯,壯者不衰……八益:一曰治氣,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時,四曰畜氣,五曰和沫,六曰竊(積)氣,七曰寺(待)贏(盈),八曰定頃(傾)。七孫(損):一曰閉,二曰洩,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丹波康賴《醫心方》所引《玉房秘決》之文與該文近似。可見「七損八益」指古代房中之術,即8種有益於人體的行為和7種有損於人體的行為。雖然各家對七損、八益的具體行為的理解不一,但均強調吐納、導引的運用,保持精氣滿盈、調整各自的心身狀態,切忌情急傾倒為其關鍵。上世紀80年代自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以來,絕大多數的學者遵從此說。

從原文語境及文獻考證出發,「七損八益」指古之房中術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認為其他諸說均談的是一種規律性的東西,與「七損八益」是調和陰陽的關鍵並不矛盾,而且對理解人體生命、指導人們養生防治疾病也有一定意義,亦應引起人們的重視。其實《黃帝內經》提出「七損八益」,也不是為了單純指房中家所論之房中術,而是把它理論化、抽像化,並上升到陰陽天地變化規律的角度來總結、理解、運用。陰陽觀念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古人「遠取諸物」的對天文、氣象、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思考,但也同「近取諸身」的兩性生殖現象有關係。李約瑟在《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中指出:「中國人的科學或原始科學思想認為:宇宙內有兩種基本原理或力,即陰與陽,此一陰陽的觀念,乃是得自於人類本身性交經驗上的正負投影。」故現代也有人認為,此說是有一定道理的,提出「陰陽之道」一個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兩性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則是對它的哲學概括。《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指出:「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把陰陽稱為男女,也證明了這一點。從《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與早於內經的《天下至道談》的文字來看,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內經》將「七損八益」加以引用,並進一步昇華到陰陽天地變化規律,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