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理氣化滯需大量

《本草綱目》中盛讚陳皮「通滯」之功,謂:「苦能洩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倉,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浴古老人云:陳皮、枳殼利氣而痰自下,蓋此義也。同杏仁治腸胃氣秘,同桃仁治大腸血秘,皆取其通滯也。」

古人的描述總會給我們一種嚮往,潛意識中我們會認為臨證用上陳皮,對於「滯」,一定會戰無不勝的。很多關於痰、濕、食積滯的經典名方中也都選用了陳皮,比如平胃散、二陳湯、六君子湯、保和丸等,但是臨證既久,發現對於白滑苔、白膩苔、白厚苔、白粉苔、白涎苔,苦辛溫的陳皮使用處於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於是在對於古人論述失望的同時,也冷落了陳皮,直到有一天讀到胡希恕老先生的講述。

胡希恕講:陳皮可以用到20到30克。這是個最常用的藥,沒什麼大的力量,多用沒關係,它不是破氣。古人治噦逆用橘皮湯,陳皮配生薑,這是《金匱要略》上的,它有下氣、鎮咳、進食的一些作用,能夠治咳嗽,能夠進食,亢進食慾,所以治胃病的時候也常用,大量用沒關係的。有噦逆、咳,或者不愛吃東西,特別是小孩子干嗽,沒有痰,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橘皮,大量加,挺好使。《金匱要略》還有個大黃橘皮湯,針對傷食,吃肉,大便秘結。橘皮這個藥不同於用瀉藥,胃裡有積滯,必須用它,它對胃起作用。有宿食、大便不通甚至於打嗝,有柴胡證就用大柴胡湯加橘皮,不現柴胡湯證就用調胃承氣湯加橘皮以瀉。(以上根據《胡希恕講柴胡劑的應用》一文整理)

對於陳皮,胡希恕先生在講座中反覆強調了「多用沒關係」、「大量用沒關係的」、「大量加,挺好使」,筆者用量小也許就是古人的讚美和臨證無效之間反差的癥結所在。有了這樣的思考,筆者開始在原來用陳皮的方子中加大量用,如給一個舌紅、苔薄、舌上有白涎的男性青年處方為:草果3克,厚樸6克,檳榔9克,龍膽草9克,竹茹6克,生薑12克,枳殼10克,生梔子10克,滑石12克,甘草6克,川木通5克,黃芩12克,車前子12克,大黃3克,茵陳12克,陳皮30克。原先用陳皮6克遲遲不變的舌上白涎明顯減退。給一個口乾、舌尖紅、舌面水滑,舌苔中根白苔明顯的中年女性處方為:陳皮30克,半夏12克,烏梅30克,生石膏45克,柴胡18克,茯苓12克,黃芩9克,甘草6克,沙參18克,生薑9克。7劑後口乾沒有加重,而用陳皮12克時頑固不變的白苔褪去一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知陳皮大量使用,的確是臨證中來,絕非虛語。

臨證望到的是白苔的變薄,而實際反映的是胃中積滯的減輕和胃功能的恢復。從這點來看,對於慢性病「治病就是治脾胃」的戰略來說,陳皮的這種應用之法是何等的重要。

當然,使用陳皮,特別是大量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其禁忌症。談到禁忌,筆者認為《本草從新》所論最為直截了當,其謂「無滯勿用」。

還有一個問題是,藥典中陳皮「用法與用量」一項裡明確寫著「3~10克」。藥典的作用是安全而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藥,而臨床醫師在實際用藥中,由於個人經驗不同,會採用各俱特色的用藥劑量,臨證時要尤須注意。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