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性中的「氣」

許多古代文獻認為,人的生命是氣作用的結果。《素問·保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難經·八難》云:「氣者,人之根本也。」《莊子·知北遊》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類經·攝生類》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所以從氣的層面研究中藥藥性,對認識中藥藥性大有裨益,將使中藥更好地服務於臨床。

中醫學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中藥生長在天地之間,受天地之氣,四時之法而成,是天地孕育的精華。《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說明中藥寒熱溫涼,升降浮沉都是天地之氣作用的結果。不同地區、空間,時空天地之氣不同,形成的藥性亦不同。

人由氣生,氣對人的作用非常重要,疾病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邪氣作用於人體,引起機體正邪鬥爭,導致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或臟腑經絡機能活動失常的結果。《本草衍義·序》說:「人之生,實陰陽之氣聚耳。若不能調和陰陽之氣,則害生。」《素問·百病始生》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由此可見,百病的產生是由邪氣亢盛,正氣受損所致,治療時就要利用藥物的偏氣調整人體的偏氣。正如張景岳所說「病之生者,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亦不離開氣。」因此,研究氣對中藥藥性的影響,對中藥臨床應用有重要的意義。

同氣相求與歸經理論

關於中藥歸經,普遍認為是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歸經的本質是人體、臟腑與藥物同氣相求作用的結果。

《呂氏春秋·應同》認為:「類同則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李梴認為「草木昆蟲之氣,盡皆得氣之先,所以雖乾枯陳朽,亦可以調臟腑而治疾病,其氣同也。」每個臟腑都有其五行歸屬,每種藥材有其五味歸屬,同氣相求形成了藥物對臟腑的親和作用,指明了藥物的適用範圍,說明藥物的藥效所在。

氣之偏盛決定藥物毒性

藥物的毒性亦是天地偏盛之氣凝聚而成。《醫斷》云:「藥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氣都有毒,以此毒除彼毒也。」《醫原》也說:「藥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藥。」

明代張景岳《類經》云:「藥以治病,因毒所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氣。其為古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這些文獻說明,中藥的毒性是氣的偏盛所造成的。

氣之聚散造就中藥形態

中藥具有其不同的形態,即使同一藥物,形態不同,其藥效不同。如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五藥,實為同一種植物,僅以大小,長短、形態而命名不同,藥性也不同。

《本草蒙筌》:「天雄,其氣親上,補上焦陽虛;附子,其氣親下,補下焦陽虛;烏頭,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側子,其氣輕揚,宜其發四肢,充皮毛,為治風之妙也;烏喙,其氣鋒銳,宜其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也。」生於同一地域,接受相同的光照,相同的水分、土壤的同一植物,藥性卻相差甚遠,是什麼導致這種差異的呢?

《本草思辨錄》的答案是:「烏頭老陰之生育已競者也,天雄孤陽之不能生育者也,附子即烏頭天雄之種,含陰包陽者也。老陰生育已競者,其中空,以氣為用。孤陽不能生育者,其中實,以精為用。氣主發散,精主斂藏。發散者能外達腠理,斂藏者能入筋骨。附子則兼備二氣,外強健,且其物不假系屬,以氣相貫而生,故上下表裡無乎不到。」

《素問·六節藏象論》有「氣合而成形」之說,宋·張載《正蒙·太和》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為太虛。」現代研究發現,地球上眾多的生物,雖千姿百態,但本質都是高度一致的,當所有生物進入分子層面時,核酸與蛋白質的形成和結構,核酸結構與蛋白質的結構對應關係在整個生物界中都是一致的,可以想像,當研究進入到更微觀的層面時,世界萬物的組成將是高度一致的。

我國古代的哲學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從而形成了「氣一元論」的說法,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繼承此觀點,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中醫的氣學理論,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應該說,古代文明與現代研究高度一致,便是氣對萬物形成發展的重要作用。由此,《本草備要》稱「藥之頭入頭,干入身,枝入肢,皮入皮,汁似血入血」也就不難理解。

氣升降出入與藥升降浮沉

氣是時時刻刻運動的,氣的運動使整個宇宙充滿了生機,促使新生事物孕育發生,使舊事物衰敗消亡。氣升降出入的運動作用於中藥材,使中藥材有了升降浮沉的性能。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二氣氤氳交感,相錯相蕩,從而賦予了中藥材或升或降,或浮或沉的性能,如諸花接受了眾多上升之氣的推動,因而具有升發宜散的作用。《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氣的陰陽轉化 產生藥物四氣五味

植物的生長收藏,動物的生長壯老皆屬有形之體自身不斷更新氣化的過程,也稱為新陳代謝,動植物的這些變化是在有形之體內部與無形之氣之間的升降出入轉化中進行的。《醫原》云:「草木雖微,其氣味有陰陽之分,體質有剛柔之別,一物之太極也。」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周易·系辭上》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明·繆希雍:「天布令,主發生,寒熱溫涼,四時之氣行焉,陽也。地凝質,主成物,酸苦辛鹹甘淡,五行之味資焉,陰也。」

《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天地及自然界萬物都由氣生成,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素問·營衛生會》云:「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古語有:「通乎藥性,然後可以為醫。」氣影響著中藥的藥性。因此,從氣的角度去認識中藥,對理解中藥、指導臨床有重要的意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