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損寒化引發多種病案的自我診斷和治療

陰損寒化之體質於去年初引發我多種病案。如:結腸癌、重症肌無力症、脾胃虛弱症、支氣管哮喘、痰飲、口腔潰瘍、高脂血症、中風等。每日大便6-7次,於是,我分別找了數位中醫師診療,吃了他們給我開的處方藥後,不但不見好轉,每日大便反而增加到了26次;試問:誰敢再繼續找他們看病哪!(其中一位中醫的處方更是奇葩,當我吃完他的藥兩小時後,令我整個腹部像貓抓撒裂般疼痛難忍。)所以,我只好改弦易轍,就到本市的一家新華書店去看書,發現了幾本「火神派」方面的書,一看之下愛不釋手,不惜血本地將它們買了回來,看完後,結合自己的體質一分析,才曉有「衡量陰陽的兩把尺子」,也才知自己的體質是「陰損寒化」之體質。真是可悲可歎,這些醫生們不辨陰陽,難曉寒熱,就知跟著西醫的診斷走,南轅北轍來定病案,開方抓藥,不顧病人的痛苦,導致反逆結果也就必然了。通過本人對自己的病案的診斷和分析後,自己對自己開了第一個處方藥,到藥店抓完藥煎煮好後,待冷卻吃完兩付藥,大便逐日減少,心想這一下成了,就逐步採取了先治重病、先脾胃後再其他病案的治療原則,直到今天,一日一次干便,其他病症也得到妥善解決。這等於自己救了自己一命,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樂哉!

一、結腸癌:

病案體征:結腸癌是消化道常見腫瘤,因我平時喜吃肥甘厚味,又於此症隱敝性很強,發展緩慢,單位組織檢查身體時也未能檢查出此病的異常,由於本人在大學學的無線電,參加工作後搞的是電子設備維修工作,平時不喜歡中醫,就沒有看過中醫書,此次得病後,只好「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來應對了。

在我平時的生活中,「火」上炎於口腔,潰瘍常發,嘗時生冷飲食,對膏梁厚味,暴飲暴食,以致食滯中焦,傷損腸胃。《馮氏錦囊》明確指出:「腸癰是膏梁積熱所致。」《外科正傳》亦云:「腸癰者……饑飽勞傷,……或生冷並進,以致氣血乘危,濕動痰生,多致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凡此種種足能說明結腸癌與飲食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走路暴急,跌扑致勞傷,可致腸絡受傷,瘀血凝阻於腸而成癰,特別是在暴食之後,負重纍纍最易導致腸癰。《外科正傳》認為:「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導不能舒利,敗血濁氣氣壅遏而成。」《外科醫鏡》亦云:「登高蹲下,跳躍挫跌,致瘀血凝阻腸中,而成腸癰。」這說明跌扑內傷對本症的巨大殺力。

吾之症,腹濡而痛,常時大便鮮血,黑血黑便,便秘交替常作幾年,納差,舌淡,苔薄白。

食慾不振,夾有未消化食物,面黃色萎,腰腿酸軟,無法補充營養,體重下降,腹部時有包塊,便條細長而不會斷,呈現較深凹陷輪角。

對本症的治療,根據現狀症況,可判斷腸癰特徵,而進行恰當的處治。應採取根據病人的體質、虛實寒熱而取不同的措施。

處方:附子、薏苡仁、敗醬草、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皂角刺、黃芪、黨參、茯苓、白朮、甘草;

方解:附子振奮陽氣,薏苡仁利濕,皂角刺助薏苡仁利水消癰;以四逆散、四君湯加味治脾胃虛弱、固腸止瀉;若大便先干後稀時加晚蠶砂20克;便血量多者加白芨10克,或加伏龍肝,即灶心土;茯苓、白朮去脾濕,若效果不大,再加蒼朮、佩蘭、藿香去濕;腎陽過虛者加淫羊藿、巴戟天、肉桂各10克;服本方三到四個月,該病案已癒。

文獻摘要:《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篇》曰:「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需,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以附子敗醬散主之。」

《外科正傳》:「初起,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六脈微緩,不作寒熱者輕。已成,小腹腫而堅硬,小便數而不利,六脈洪數者險。已潰,時時下膿,裡急後重,日夜無度,疼痛不減者重。潰後膿腥臭穢,或流敗濁瘀,虛熱更增,不食者死。

二、痿症:

病案特徵:

痿症是指兩足肢痿軟無力,近表筋脈馳騁不收而言。若治不急時,肌肉就會漸漸痿縮,生活中表現為不能走路,不能隨意改變運動軌跡,外觀病體狀況瘦削、枯竭,極難辨認。

在《素問·痿論》一篇中,對痿論作了較詳細的說明,認為成因是五臟的病變,是一種自身免疫神經——肌內接頭不能轉換障礙的慢性疾病。認為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肝主筋摳、脾主肌肉、腎主骨髓等相關。分為痺、脈、筋、肉、骨五類,該病因為熱,特別是以肺熱葉焦為主導,張景岳則指出:「則又非盡為火症,……因此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敗傷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

因肺居上焦,有熱熏灼,即發生痿症,常受外邪侵侮生熱邪,張子和云:「大抵痿之為病,皆因客熱而成。」客熱生,易傷津,肺津原於水谷之精微,由脾散精,上傳於肺,經肺注於全身,筋骨得此濡養,身體才能維護正常功能。所以,由此產生痿症。

張景岳指出:「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何來,由肝賢主也,肝主筋,腎主骨,若二者陰專職,生陽虛內熱,津液被灼傷,筋骨失養,致成我之本病。

原本人無知,喜食肥肝厚味,以致濕熱壅於絡脈,氣血凝滯,生了本症。《素問·痿論》篇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馳長,軟短為拘,彌長為痿。」

痿症,大抵與肺、肝、脾、腎等臟腑密切相關。鄒滋丸說:「痿症之旨,不外肝腎肺胃之病。蓋肝主筋,肝傷則四肢不為人用而筋骨拘攣。腎藏精,精血相生,精傷不能灌溉四末,血虛不能筋骨。肺主氣,為高清之髒,肺虛則高源化絕,化絕則水涸,水涸則不能濡養筋骨,陽明為宗筋之長,陽明虛則宗筋傷,宗筋縱則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機關,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縮之症作矣。」此論極妙,蓋詳盡矣。

治法:《素問》指出:「治痿獨陽明。」「陽明」系指補益後天之本,從調理脾胃,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正常,肺之精液得濡養,肝、腎之精血得到充分補給。故李念我說:「故陽明胃主納水谷,變化氣血以充一身,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也。」

附子、砂仁、龜板、甘草、蓮子、桔梗、山藥、白朮、茯苓、人參、黃芪、白芍。

方解:附子大辛大熱,能補坎中真陽,為壯君火也;龜板雖然堅硬,但遇水則精氣化之,有通陰之妙也;甘草補中解百毒;蓮子、山藥、黃芪以健脾止瀉;茯苓、白朮則健脾化濕;砂仁醒脾行氣;桔梗宣肺調節水道,白芍和甘草抑制肝陽上亢;若腰痛可加杜仲、川續斷、骨碎補。

文獻摘要:《素問·痿論》云:「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皮薄,著則生痿痺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脈氣熱則膽池口苦,筋莫干,筋莫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味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論言治痿者,獨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三、中焦虛寒

病案特徵:中脘隱痛(靠左),清涎氾濫,喜溫喜按,精疲神倦,乏力勉支,肢末不溫,腹脹納差,怕冷燒心,30年來進食稍多就呃逆不斷,大便先干後稀,肢體瘦削,無言氣短,苔白薄淡,脈虛軟無力。

1、診斷為脾胃虛弱,胃陰乾竭,納食無多,運化乏力,常發生隱痛而泛吐清涎。且暖且按,寒氣稍收,故痛得減。脾主四肢,脾陽不振則四肢無濕,神倦乏力,苔薄白。

憂思傷肝,導致橫逆犯胃,木未盡到疏洩之責,以致脾胃不和,常常發生隱痛就在所難免了。沈金鰲說:「胃痛,邪干胃脘痛也。憔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憂思傷肝,更因氣鬱化火,肝陰胃陰缺正也,且疼痛久作。久痛者,入絡也,致經脈傷,便見黑便也。

因口腔潰病多作,致虛火上炎。兼食生冷久常,饑飽不一,壞脾損胃,脾失健運,無氣血運行於周天,陽氣自衰,內在寒氣滋生,生活中勞累,寒邪侵侮,胃不和降,又會發生疼痛也。

2、治療:

為了迅速止痛,吾用肉桂煮水(20g肉桂),將胡椒粉拌入肉桂水中,待溫,緩緩喝下。三分鐘內就能止痛,時痛時用,立午見影。

用熱水袋摜入80度的開水焐上、中、下脘部,也有奇效。

以上兩種只能解一時燃眉之急,不達治之效果。所以,根據自己病案的程度,是用小建中湯還是選用大建中湯,這裡吾寒而痛甚,選用大建中湯為主方加潛陽封髓丹去龜甲,再加良附丸以溫中止痛。

處方:

附子、砂仁、甘草、黃芪、椒目、乾薑、人參、飴糖、高良姜、香附、茯苓、白朮、生薑、大棗。

方解:

附子、椒目、乾薑大辛大熱之品,溫陽散寒,上下通透,以祛除寒邪快捷;黃芪、人參甘溫,補脾益氣,飴糖益胃,養脾陰,建中髒,和胃止痛;加上良附丸,何愁寒邪不除;砂仁、茯苓、白朮健脾化濕;生薑、大棗養護脾胃。

文獻摘要:

《醫學新傳》:「所痛之部,有氣血陰陽之不同,若概以行氣消導為治,漫雲通則不痛?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洩為通,則妄矣。」

《程杏軒醫述》引李東垣:「吐酸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辛之必減。酸者收氣也,西方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熱劑瀉其子,以瀉肺之實。若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誤矣。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乎?」

四、支氣管炎、哮喘

1、陽虛於表,寒從內生。吾體怕冷極甚,又於平常愛吃生冷食物,以致「寒」遍及周天,形寒飲冷由此生,造成肺陽均虧,脘腹虛飲,神疲乏乏,便溏常駐;

2、裡外皆寒,反夾痰飲,又遇脾腎陽虧,下元虛冷,使虛陽上浮血弱,在6、7、8月間(何況平時更甚)烈日炎炎似火燒之時,也必須得兩層絨褲裹體,夜間必插電熱毯方敢入睡,否則,感冒咳嗽皆常,六顆「快克」服之常遇。

3、肺氣虧虛,衛表不固。肺主皮毛,衛陽不能遍及周天,無蕃籬於外授,更無半點御衛外邪之能,甘願受外邪「胯下」之辱。

4、脾胃於中焦,是五臟六腑氣血之升降中樞,脾胃為土,水谷精微歸於土,可以說,土乃氣血生化之源泉。《明醫雜著》論:「脾胃俱虛,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

5、眾所周知,腎為氣之根,肺為氣之主,若哮喘常發,必由肺病累及腎,越喘氣為越短,難從續正常之氣耳,以致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舌淡苔白等。

6、若肝疏洩有常,肺氣通暢,何來「哮」症?「從肝治哮。」若之常規,朱丹溪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王氏又云:「肝氣上衝於肺,猝得脅痛,暴上氣而喘,宜抑肝,如吳萸汁炒桑皮、蘇梗、杏仁、橘紅之屬。」《靈樞·經脈》又云:「肝足厥陰之脈……夾胃,屬脈,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復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抑肝治是治療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7、治法:

治哮喘一症,以補肺脾腎為主,抑肝為輔。

處方:

附子、麻黃、細辛、黃芪、白朮、防風、巴戟天、乾薑、桂枝、茯苓、蛇床子、蘇子、黨參、高良姜、香附、芍葯、甘草、半夏、薤白、地龍、補骨脂、肉桂、椒目、五味子。

方解:

此方吾用了兩個月,病案大為改觀。陰損寒化致我在大熱天用冷水洗手都會感冒,一感冒就吃六顆以上快克,吃後就會頭痛欲裂,昏昏然睡過兩天兩夜,用此方兩月,在三九、四九的冰天,不用電熱毯了。方中有很好的溫陽化飲方:「苓桂術甘」方、溫陽解表「麻黃附子細辛」湯、有溫肺化飲:「小青龍湯」、有增進免疫防發喘:「玉屏風散」方、也有健脾行氣祛濕化痰「香砂六君湯」的化裁方、兼有溫中焦之方「良附丸」等。用薤白一味通陽洩濁,椒目散寒、地龍通絡,加有巴戟天、蛇床子助附子溫陽,補肺氣……

五、痰飲

病案特徵:

此案理應歸之於中陽素虛,與外感寒濕、飲食勞傷有關,脾失於水谷化運之權,無精微輸布周天,故而水液積滯,生變痰飲。陳修圓說:「凡五臟有偏虛之處而飲留之。」這是髒氣素虛的必要條件。

凡遇濕邪偏盛,或偶遇大雨滂沱,摔於濕地,水濕外侵人體,人體無正常氣化之力,水無成津之氣,變為痰飲。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大陰之盛,……獨勝則濕氣內郁,……飲發於中。」又,《氣交變大論》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甚則……飲發中滿,食減。」指的就是本症。

吾本體常有火邪,渴欲求水,喜暴喜飲過量之水,常進生冷之物,中陽被阻,脾不運權,停滯為飲。《金匱要略》有云:「飲水多,必暴喘滿,」「食少飲多,水停心下。」張子和說:「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飲寒水,本欲止渴,乘快過多,逸為不運,亦為留飲。」

水液的輸布止洩,主要依靠三焦的運作。三焦水谷精微輸化的津液之行路,靠氣化來行三焦失於氣化,致陽虛不運水液,以致停積為飲。故《聖濟總錄》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週身,若三焦氣塞,脈道壅閉,則水飲停積,不得宣行,聚成痰飲。」若脾運失司,上下能傳精以養肺,更不能肋腎以制水道,反成水液積聚於中焦,濫於各處,闊於五臟。《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於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裡指出了水液運行與肺脾腎三髒息息相關,而重點又在脾。陰盛陽衰致痰飲。

所以,脾胃虛弱,脾陽虛衰,關住水飲,以致水走腸間,瀝瀝有聲,中腹脹滿痞,口乾舌燥。

處方:

附子、乾薑、防已、椒目、豬牙皂、甘草。服用此方三付,水走腸間致瀝聲完全消失。

該方是吾將一古方化裁,原方為:防已、椒目、葶歷子、大黃,固吾體寒化,捨去葶歷子、大黃,加上豬牙皂、甘草,再前面附子、乾薑,結果很成功。(此方服兩付)

六、口腔潰瘍

病案特徵:

口瘡潰瘍是指口腔內舌、唇、頰黏膜面紅腫而導致疼痛,出現白色瘡面的潰瘍,說話、進食都會受到影響。中醫將它分為兩類:一為脾胃熾熱型,口內潰瘡分佈較廣(唇、舌、牙齦),白瘡面周圍紅腫,喜冷飲,小便顏色發黃;二為陰虛火旺型,瘡瘍面呈白色,四周淺紅,疼痛也不那麼嚴重,常綿綿不斷,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數。

有許多醫家辨證為「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火,治法從火論處,常採用滋陰瀉熱之手段,用導赤散、黃連阿膠湯等,這種立規也是無可厚非。然而,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兩重性。對待虛火還用清熱瀉火就不行了,虛者屬地為陰盛陽虛,腎精不充,脈不足而細微,虛陽鬱結,陽氣有餘,故而瘡面紅腫,舌尖紅,面津虧,口乾舌燥;若舌有津,舌面淡胖有齒痕雙下肢冷凝,失眠惡夢連綿,這是虛陽上越之症也。

處方:

附子、砂仁、乾薑、甘草、龜板、肉桂、桂枝、白朮、茯苓、高良姜、炮姜、吳茱萸、枸杞、龍骨、牡蠣、皂角刺、蒼朮。

七、虛勞:

病案特徵:

臟腑虧損和天生元氣虛弱會導致虛勞。吾幼時母體有病,生我時難產死亡,大躍進時代吃不飽,營養不良,以致精血素虧,齒發難長,身體瘦削,神情乏乏,痿弱難填。正如嗣宗《虛勞心傳》有言:「有童子患此者,則由先天稟受之不足,而稟於母氣者尤多。」吾體危於此。

精神過耗,傷及五臟。《醫家四要》所謂:「曲運神機勞心,盡心謀略則傷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遇事而憂則勞肺,色慾過度則勞腎。」一髒俱損,遍及五臟,機能失調,致虛勞。正如《靈樞·本神篇》所云:「五藏主藏精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飲食饑飽不良,過饑過飽都會傷及脾胃,致氣血生化無源,氣血不充,一不能調和五臟六腑,二不能酒陳於營衛經樞,致表裡俱虛,罹至外邪。不斷反覆,病逐步加深。

五臟俱損,無不外乎陰陽氣統,它們是同源互根的關係,一髒有病相互累及,如脾病傳肺,肺病傳腎,腎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法生氣。誠所謂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者是也。如《醫學入門》:「亦有始終只傳經者,有專著心腎而不傳者」。臨症時善掌氣機轉歸,應時治療。

多年來時有暴走於街市,突覺旋天轉地,昏沉於旁是常舉,手腳屈伸無力,頭項疆直,有力上床卻無力下床,神志昏沉,四肢麻酸,混如死膏。

處方:

附子、麻黃、細辛、麥冬、沙參、玉竹、甘草、扁豆、石斛、鹿角、龜板、肉杜、枸杞、生薑、大棗。

方解:

麻黃解表開洩皮毛;附子大辛大熱,溫腎逐寒;細辛二用:一為助麻黃解表,二為助附子通徹表裡;麥冬、沙滲、玉竹益胃養陰;甘草、扁豆健脾益胃,還加石斛增陰;鹿角、龜板、肉桂、枸杞助附子溫陽補陰。

上方服餘月,病癒。

文獻摘要:《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景岳全書》:「補方之劑,補其虛也。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芪之屬是也。精虛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類是也。陰虛者而兼暖,桂、附、乾薑之屬是也。此固陰陽之固辨也。其有氣因精血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何以救散亡之氣?水火失而敗者,不補火,何以蘇垂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陰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窮;善補陰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八、高脂血症:

本症屬於「痰症」或「痰瘀」範疇,產生原因是稟賦不足,或因為在平時喜吃肥甘貳味。勞逸失調也會導致本症,病機主要在於脾胃虛弱,這一點在第三個問題中已有講述,此處不再重複。

九、中風:

病案特徵:

以突發不省人事,拿不住碗或其它東西,手腳筋攣急,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病。在唐宗以前,多從「內虛邪正」立論,《靈樞·刺節真邪篇》曰:「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明代張仲景則說:「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原非外感風寒所致。」又以「凡此病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內傷,或酒色過度,先傷五臟而真陰。」以發病原由歸於「陰虧於前,而陰損於後;陰陷於下,而陽乏於上,以致陰陽相失,精乏不交。」《素問·調經論》亦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清代葉天士進一步闡明:「精氣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的發病本原。

綜上所述,氣血虧虛之病人,心、肝、腎之陰陽必定打破平衡的關係,腎元不住,陰陽失衡,虛風內動,以致腎陰不足,心火上炎,水不涵木,心神昏昏,氣血衰微,脾不健運,生化無權,濕熱生痰,肝火夾痰,蒙蔽竅門,流走經樞,暴暴急走,突發昏樸。

處方:

附子、乾薑、桑寄生、干地黃(熟地黃佳)、雞血籐、川牛膝、補骨脂、紅花、川芎、白朮、茯苓、仙靈脾、陳皮、甘草、丹參、桂枝、狗脊、龜板、當歸。

方解:

該方主治脾腎陽虛,全身怕冷,肢體發涼,飲食納差,疲乏無力,舌暗有瘀斑。若腰膝酸軟,加杜仲、川續斷、骨碎補……

文獻摘錄:《景岳全書·非風篇》:「非風一症,即時人所謂中風症也。此症多幾卒倒,卒倒多由昏憒,本該內傷積損頹敗而然,原非外感風寒所致。而古今相傳,鹹以中風名之,其誤甚矣。故俞欲去中風二字,而擬名內風,又欲擬名屬風,然然類風,屬風仍與風字相近,恐後人不解,仍爾模糊,故單用河間、東恆之意,竟以非風名之,庶乎使人易曉,而知其本非風症矣。」

註釋:

陰損寒化之體,它可是百病之源,眾所周知「一損俱損」的道理,採用「溫陽法」治療陰損寒化,只有百利而無一害,我要是沒有「火神泒」救了我一命,自己救了自己一命。這裡的「陰」,指「三陰」,所謂「以三陰治三陰,雖失不遠。」但對陰症的判定應以鄭欽安先生的「陽虛辨症」為主旨。

純陽之症,也可辨之。而陰盛陽氣虛衰症,這是一種假熱現象,即為陰火,人多不識矣,誤作陰虛或實火來判症,乃作寒諒之態,故而誤治致厥脫,有點勉為其難了。

「火神泒」指出,一方治百病,「四逆方」就是補火種之一方,一切陰盛陽衰之症均可用之,而效果奇妙。

吾自學中醫治療自己的病以來,深深體會一方治百病的妙用,再在該症的基礎上加味,就可以手到病除了。為此我將自己的診斷方法和治療寫出來,以供大家作一笑談耳。

綜合上述各方,我之所以不給出藥量,因在治療過程中,用藥得根據自己的體質和病情轉換度的承受度來定,不可亂用,否則,就會要人命的。

最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如何使用附子,使用附子時,需從小量到大量,病情若有好轉時,應中病即止,再需用附子時,隔3付藥5付藥後再加一次,逐步加大,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必須指出的是:先瞭解它的解毒方法。因附子乃大辛大熱大毒之品,主要毒性是烏頭鹼,烏頭鹼劑量過大時會導致中毒。中毒現象為:口唇肢體麻木、噁心、嘔吐、心慌、氣促,甚至於抽搐、昏迷、呼吸暫停等;如果呈阿一斯二氏綜合征徵象,若搶救及時可恢復如常。

1、用附子時需久煎,本人的做法是:100克以下,煎者時間在4個小時以上(再放其它配方藥同煮),應單獨煎,先將大火把水煮開,再用小火煮4個小時以上,煎煮時放附子的3到5倍的甘草和綠豆同煮(甘草與綠豆同量),加15到30片生薑同煮。附子用量在100克以上時加服100克到500克蜂蜜。

2、附子用量在100克到300克時,需煎煮4個小時到12個小時(其它方法同上)。本人在治療支氣管哮喘時,附子從60克加到400克。請注意:附子在200克以下時,煎煮時間為8小時,用量在200克以上時,煎煮時間為8到12小時。若體表怕冷、噴嚏、流清鼻涕,腰以下冷甚,咳痰稀薄,右側寸脈弱,尺脈沉等,皆可用附子;(一般用附子隔10天加一次,加的量在5克到20克)。如果口渴、心煩熱、苔薄黃,加石膏與附子同用;……等等,不一而足,務必要先將病案弄清楚再用附子與其它的配方藥也不遲。

另須說明一點,本人自學中醫才一年多一點,有許多不足之處,以上諸處方的配方還是有問題,當然,上述處方將我的病案一一解除,在此,希望各位看官對各味藥理作用,是否合適本身病症,進行加減後再用以上處方。此點算是敬告吧!小心駛得萬年船哪。(周光祿)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