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證病機解

疼痛是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體驗,是患者的主觀感受。任應秋云:「身體內外發生一種難於忍受的苦楚,叫做痛;痛而帶有一些酸感的,叫做疼。」疼痛可發生於患病機體的各個部位,既可出現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中,也可以單獨出現。究其病因病機,歷代醫家多從「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諸痛屬心」論治。

不通則痛

不通則痛是指由於外感之邪、寒凝、氣滯、痰阻、血瘀等致經脈閉阻不通,陰陽之氣相搏,氣血逆亂,攻沖經脈而出現疼痛。

中醫學認為人身經脈流行,氣血環轉,上下內外,無有已時。如是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養,病邪不著,則何痛之有?「不通則痛」雖為後世醫家之語,而實源於《黃帝內經》,如《素問·舉痛論》云:「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此為寒邪客於脈中,氣不通則痛。「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亦。」此為熱邪客於腸中,煎灼津液,陰虛便不得出而痛。《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此為臥起外出,感受風邪,阻滯經脈致痛。《靈樞·五邪》云:「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此是瘀血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通而痛。臨床中刺痛、脹痛、重痛、絞痛、竄痛、固定痛以及外傷性疼痛的病機皆屬此類,故可以按照「不通則痛」論治。

不榮則痛

不榮則痛是指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氣、血、陰、陽虛損,使臟腑、經脈失於溫煦、滋潤、濡養而發生的疼痛。

中醫學認為人體經脈正常運行,有賴於陽氣的溫煦,陰津的滋潤。這樣才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則痛何來?反之如果氣血陰陽虛損,則人體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被破壞,病自來矣。《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云:「血氣皆少則無須,感於寒濕則善痺,骨痛爪枯也。」「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這就是指氣血虛損,無以濡養、溫煦經脈所致的疼痛。《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通。」此是機體血虛不能濡養經脈而導致的疼痛。《素問·舉痛論》云:「厥逆上氣,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痛死不知人」此是陽微陰竭而致痛。臨床上空痛、隱痛、痛而喜按者,皆屬此類,因此可以按照「不榮則痛」論治。

諸痛屬心

諸痛屬心是指大多數疼痛可歸因於心。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心主神明,神隨血脈布散於週身,正如《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捨神。」《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血者,神氣也。」故諸痛屬心是通過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實現的。《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說明了心主神明的功能。《黃帝內經素問》云:「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瘡瘍,生於心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均說明痛的產生與心有密切的關係。故臨床治療疼痛性疾病皆可適當選用引藥入心經的藥物,有助於療效的提高,尤其是在針灸治療中對於疼痛性疾病選用心俞,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故臨床中對於應用「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的原則治療的同時,可同時按照「諸痛屬心」的原則論治。

總之,疼痛是臨床常見的自覺症狀之一,其部位可遍及全身,臨床治療中應從治病求本的原則出發,本著「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諸痛屬心」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以提高臨床療效,解除病人痛苦。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