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現代統一辨證論治方法——六期辨證

自朱肱在其《類證活人書》中首次將《傷寒論》三陰三陽稱為「六經」以來,有關「六經」的涵義及其實質一直是中醫各學者聚訟的焦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到目前已有三四十種說法,代表性的有1、經絡說2、臟腑說3、氣化說4、六經辨證體系說5、六經層次說6、六病說等等。所以,「六經」成了學習或研究傷寒論的一大關鍵環節或重要概念,而其實質成了學習與研究傷寒論的一大障礙。只有突破六經實質的研究,才能破解傷寒論當中的許多難題及奧秘,才能真正理解傷寒與溫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理解溫病傷寒與雜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為此,筆者依據「中化西醫」的思想與方法,立足於現代外感、熱病的臨床特徵,探索發現六經其實質就是各種外感、熱病類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個部位損傷的六種情況,它同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分期的機理一樣,都是對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的病理分類與辨別,從而建立了溫病、傷寒、雜病等共同的統一的疾病中醫現代臨床「六期」辨證論治模式。

疾病臨床發生發展六大基本病理特點的現代中醫化

傷寒論是四大經典之一,更是外感疾病的經典,這說明其在當時的臨床實踐活動中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與極廣泛的應用,可是為何在21世紀的今天,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腸型感冒、中暑、傷暑,以及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外感疾病的診療過程中,為何傷寒方、傷寒法及六經辨證的應用頻率,不及溫病方、溫病法及衛氣營血辨證的那麼多呢?相反,傷寒方、傷寒辨證論治法卻在內傷雜病當中應用極其廣泛?這難道說明傷寒論是一部治療內傷雜病的專著?不是吧!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先從各種內傷雜病發生、發展規律的現代醫學認識入手,利用「中化西醫」的思維方法,探討其病理變化的具體全過程:大家知道,一般內傷雜病,或者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它們大都是因為外感或急性發作後,由於治療或調理不當,而遺留來的。尤其是張仲景的那些年代、那種科技條件,自然是很常見、很普遍的事情。所以,有傷寒就必有雜病,傷寒與雜病是形影不離、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只是傷寒與雜病是疾病發生發展的二個不同階段不同類別罷了。而一般外感疾病發展到內傷雜病,都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

1、首先是由於機體免疫機能與細胞功能的變化,產生風、濕、寒、熱等性的「致病因子」,並首先作用於機體體表及內臟表層粘膜發生(六淫性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症狀。——衛或膜(部、期)。

2、隨後病變與損傷發展到機體病變內部的器官、體液、細胞等部位,引起各種臟器功能的變化或失調,出現臨床症狀。——氣(部、期)。

3、病情繼續深入發展,病邪大量進入血液循環,並誘導機體全身抗病能力與細胞物質代謝的全面激發,導致產熱過度,以及動脈循環亢進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陽(部、期)。

4、物質及能量代謝的過度進行,就會消耗機體大量的體液、胞液、水分,並出現營液不足的各種臨床症狀。——營或液(部、期)。

5、持續的代謝消耗又會導致機體或體液中物質成分的紊亂與失衡,並堆積大量的毒素物質,如果影響到血液成分、或血脈結構時,就會引起血液及循環的變化,乃至血溢脈外,出現斑疹、出血點等等臨床症狀。——血(部、期)。

6、同樣物質及能量的劇烈代謝,伴隨著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的高度興奮與活動,時間過長,就勢必會導致其功能的紊亂、或神經營養物質的缺乏,出現內分泌不足各種陰虛火旺、陰津不足的臨床症狀。——陰(部、期)。

最後,如果不予治療或治療無效,機體就會因為物質與能量的衰竭或紊亂(中毒),即氣性與陽性物質的耗竭,導致機體生命體征的消失,以及機體大腦神性氣、血、陰、陽的衰竭而引起死亡。而如果治療與調理不太正確、不夠合理,造成機體臟器組織的某個結構或功能發生損傷、不能及時修復,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內傷雜病、或慢性病。

這是疾病自然的、一般的發生發展規律,致病因子損傷膜表部,此階段相當於中醫之「衛期」;損傷發展到臟器組織的肌肉及細胞功能,此階段相當於中醫之「氣期」;損傷到血脈或能量代謝時期,就相當於「陽期」;損傷達到體液物質時,就相當於中醫「營液期」;損傷到血液與血管的功能與結構時,就相當於「血期」;損傷達到內分泌或交感神經時,就相當於中醫之「陰期」。可見,疾病的發展是按照結構、功能、物質次序進行的,而物質的損傷又是按照能量、體液、血液、神經及內分泌陰津的次序逐步發展。這是任何臟器的任何疾病發展變化共同具有的「六個」病理損傷環節。當然,這也正是現代中醫「六期——衛、氣、陽、液、血、陰」概念的現代醫學實質與內涵所在。至於六期(衛、氣、陽、液、血、陰)所包含的其他現代醫學病理內涵,今後我們進行全面闡述。

傷寒論六經病症病理實質的現代化

經過前面對疾病病理發生發展的剖析,我們不難看出,中醫的外感六淫病邪,其實質並非是真正自然界中的「六氣」入侵所致,只是六氣變化能影響或降低機體的免疫與調節功能,引起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生長,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不同類型的致病因子,並作用於機體臟器組織的不同部位,從而表現出了類似「六淫」徵象的病理變化或臨床症狀。如果沒有機體免疫反應及誘導的致病因子,機體只是一個帶菌者,卻不會出現疾病與症狀表現。而神經、細胞、體液三種機制都能形成致病因子或病理症狀。所以,臨床上才會有:沒有受涼卻見寒邪,以及傷了寒氣,反而發作成熱病的常見病例。可見,傷寒論能包容一切外感疾病,就是因為機體容易在「受寒」後,導致免疫功能降低並出現由病菌介導的各種免疫反應與致病因子生成,從而引起機體出現風、濕、寒、熱、燥等特徵的各種外感寒、溫病症。因此稱「傷寒論」,而不稱風寒論、寒病論等等,可見傷寒實際就是現在的外感之意。

那麼傷寒論為何不按照六淫研究外感疾病,卻要引用六經呢?傷寒論的六經病症是如何形成的呢?其現代實質到底是什麼?是不是前面剛才分析的六個病理階段——六期呢?這就得從傷寒發生發展的規律與六經病的現代病理特點進行分析探討。

大家明白,外感一般因寒而作,但寒有外來氣溫之寒,又有應用寒涼飲食或藥物太過而來之寒。因此,這二者都是外感傷寒類疾病產生的原因與基礎。

1、寒氣一旦來襲,首先傷及機表皮膜,體質(表陽)強健者當時不會發病,而體質虛弱者,則體表組織及細胞立即發生寒性功能改變,變為寒邪,產生寒性致病因子,就會出現惡寒、頭項疼痛等症,即太陽病。——衛或膜(部、期)。

2、如果病情繼續發展,寒邪傷及肢體或臟器的腠理筋肉,則其組織細胞的功能就會失調,同時內部免疫細胞的功能也被激活,又產生了熱性致病因子,寒性、熱性兩種致病因子交替影響機體功能與代謝,就會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咽干目眩等症,即少陽病。——氣(部、期)。

3、疾病要是繼續發展,寒性致病因子進入陽熱旺盛的血脈系統,而被清除,同時內部免疫細胞及功能已經全面激活,熱性致病因子大量產生,導致機體物質及能量代謝的過度消耗,或血液循環活動的持續亢進,就會出現身熱煩渴、大汗譫語等症,即陽明病。——陽(部、期)。

接下來,假如病情繼續發展,就會進入傷營、動血、傷陰等期,由於認識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因此,傷寒論對此並沒有深入或全面研究。但前面的三陽病症是外來寒氣所致,於是傷寒論就把飲食與藥物之寒引起的疾病,歸於三陰病症來論述。然其病理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相同的。只是三陽為「表」三陰為「裡」。

4、飲食及藥物之過於寒涼,則會首先損害機體內臟中的胃腸道粘膜,一般脾胃(之陽)素體強健者不容易發病,而虛弱者,則粘膜組織與細胞就會產生寒性致病因子或寒性功能改變,且多兼濕。所以,就會出現腹滿、自利、腹痛等症狀,即(裡虛寒)太陰病。——裡衛或裡膜(部、期)。

5、如果不予治療,繼續加重,寒邪傷及臟腑內部的組織細胞(筋肉),就會影響臟腑功能活動,同時機體免疫細胞及功能開始激活,脾陽漸復,也會產生出熱性致病因子或熱性功能改變,寒熱兩種因子與變化並存,機體臟腑功能抑制(氣虛)與致病因子(實邪)並存,所以就會出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下之利不止等症,即(寒熱錯雜)厥陰病。——裡氣(部、期)。

6、隨著病情不斷發展,如果寒性致病因子進入陽熱旺盛的血脈系統,而被清除,同時免疫細胞及功能全面激活,陽氣恢復,熱邪未成,則疾病就會痊癒。相反,如果機體陽氣衰弱,寒性致病因子大量產生,導致機體物質及能量代謝不能激活,造成血液循環活動的功能受阻,就會出現肢厥逆、脈微細,但欲寐等症,即(表裡虛寒)少陰病。——裡陽(部、期)。

可見,少陰病是傷寒中最為危重的階段。厥陰病期(多為消化系炎症)也可以熱化而痊癒,因為免疫功能強健,則疾病就會「熱化」並逐步痊癒,但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或陽氣受損,則疾病就會「寒化」並走向死亡,所以,六氣不一定都會「皆從火化」。而衛、氣、陽三期的病位實質也分別是膜、肌、脈;免疫變化分別是產邪致病期、損傷發病期、全面修復期;同時,傷寒發作的衛、氣、陽「表」三期(三陽病),正是增強機體抵抗力、免疫力,激發物質與能量代謝的過程。而衛、氣、陽「裡」三期(三陰病),則是機體抵抗力、能量代謝逐步衰弱的過程。因而,傷寒疾病發展到某期後,如果此時機體免疫功能不夠強健,或者臟腑功能不能恢復,就會轉變為該期的「虛型病」「慢性病」或「內傷病」,也就是說傷寒既可以轉化為溫病,也可以轉化成雜病。各期傷寒的治療一方面要驅邪,另一方面更要扶正復陽。可謂:留得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傷寒既可以從表而發,隨後入裡,也可以從裡而發,隨後達表(也就是發於陽、發於陰)。也就是說傷寒各期各病,既可以按次序逐步發病傳變,也可以越經、越期任意發作,還可以多病合發,而不是固定的、機械的、不變的。因為,如果機體正氣恢復或治療有效,疾病就會向好、向輕的一期發展,相反就會向裡、向重的一期進展。如,素體陽虛的中老年人,受寒後容易患太陽、太陰、少陰病及其合併病;體質強健的嬰幼兒易患陽明、少陽、厥陰病及其合併病。這表明傷寒與雜病之間有密切關係。同時,所謂傷寒的兼、變病症,其實就是傷寒初期、或後期由於傷陰、傷陽、傷氣、傷血、夾痰、夾火、夾濕等等,而造成的與內傷臟腑雜病的合併證。由此看來,外感傷寒與內傷雜病之間的聯繫密切,就不足為奇了,而其治療方藥之間密切相關,也順理成章,只所以稱《傷寒雜病論》,的確名實相符。何況它還包括外感氣候之寒氣所致的三陽病,又包括了內傷飲食與藥物之寒而引起的三陰病,但前者以傷寒為主,後者以雜病為主,合則就是「傷寒(及其引起的外感與)雜病論」。

溫病衛氣營血病理特徵的中醫現代化

中醫溫病,其實相當於現代各種發熱性疾病,包括非感染性、感染性、內傷性等多種疾病,所以,它和傷寒一樣有廣義與狹義之別。不過在發生發展的病理以及辨證論治方面有著自身的不同於傷寒的基本規律。

那麼,溫病為何沒有按照六淫、或六經的理論辨病與論治呢?衛氣營血理論全面不全面?它和我們今天提出的疾病「六期辨證」理論有何聯繫?現在我們就探討一下溫病發生發展時衛氣營血四期的病理特點。

1、首先還是由於機體免疫機能與細胞功能的變化,產生風、濕、寒、燥等型的「熱性致病因子」,並首先作用於機體體表及內臟表層粘膜發生(六淫性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症狀。——衛或膜(部、期)。

2、隨後病變與損傷發展到機體病變內部的器官、體液、細胞等部位,引起各種臟器功能的變化或失調,出現臨床症狀。——氣(部、期)。(此期溫病沒有認識到)。

3、由於病情繼續深入發展,熱性病邪大量進入血液循環,並誘導機體全身抗病能力與細胞物質代謝的全面激發,導致產熱過度,以及動脈循環亢進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陽(部、期)。(溫病歸在「氣」期。)

4、物質及能量代謝的過度進行,必然會消耗機體大量的體液、胞液、水分,出現營液不足的各種臨床症狀。——營或液(部、期)。

5、同時持續的代謝活動又會導致機體或體液中物質成分的紊亂與失衡,並產生大量的毒素物質,從而影響到血液成分、或血管結構時,就會引起血液及循環的變化,甚至血溢脈外,出現斑疹、出血點等等臨床症狀。——血(部、期)。

6、同樣物質及能量的劇烈代謝,伴隨著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的高度興奮與活動,時間過長,就勢必會導致其功能的紊亂、或神經營養物質的缺乏,出現內分泌不足各種陰虛火旺的臨床症狀。——陰(部、期)。此期溫病也沒有專門進行論述。

可見,溫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完全遵循由外感到內傷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六期病理規律。只是我們發現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並不夠全面與完善,它遺漏了臟腑細胞功能改變的「氣」期和「陰」期,並把「陽」期誤當了「氣」期。同時,如果疾病發展過程中損傷了「陰、陽」,轉化為陽虛、氣虛、血虛、陰虛等慢性疾病時,溫病的論述沒有傷寒的全面。也就是說溫病類疾病發展到某期後,如果此時機體免疫功能不夠強健,或者臟腑功能或陽氣受到損傷而不能恢復,也就會轉變為該期的「虛型病」「慢性病」或「內傷病」,也就是說溫病也既可以轉化為傷寒,又可以轉化成雜病。各期溫病的治療一方面要清邪保陰,另一方面更要扶正護陽。可謂:存得一分陽氣才有一分活力,留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否則,在溫病初期、或後期,如果傷陰、傷陽、傷氣、傷血、夾痰、夾火、夾濕等等,就會造成與內傷臟腑雜病的合併證。

六期辨證的現代中醫臨床意義

從內傷雜病、傷寒、溫病三者病理發展變化過程的全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六期」是它們共同具有的發病階段或發病特點,是總特徵。只是寒邪後期轉而損傷臟腑之「裡」衛、氣、陽三部,而熱邪後期關鍵損傷液、血、陰三部。這是因為,一方面是由於傷寒與溫病各自的病邪特徵不同,而出現差異,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時代與科技條件的原因,它們二者對病理各期的描述都有缺陷,這是難免的。傷寒論中對涉及營、血、陰等與溫病相關的問題論述不詳,溫病卻對涉及陽虛、氣虛時的傷寒及雜病問題論述不夠,而內傷雜病的病期認識(即六期)又一直沒有完善或建立,結果就會造成三者之間各自為政、互不溝通的局面,從而影響了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影響了我們後學者對它們的學習與理解。可見,六期是所有疾病發生發展全過程的一種縱向概括,而不針對單一的某一種疾病,難怪傷寒方或溫病方臨床療效與應用的確很好,但就是很難與現代臨床中具體的某個病相關聯,並製作成非處方藥廣泛由患者自己應用,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衛、氣、陽、液、血、陰六期,是一切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普遍的、基本的六個病理階段,是對臟器組織的膜、肉、脈、液、血、陰津這六大方面發生損傷變化的理論總結與劃分(病期),是疾病變化發展的總規律。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任何部位的任何疾病的病理特點都離不開這六個方面,六期辨證論治既包含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內涵,又擁有現代醫學疾病的臨床病理特徵,具有現代中醫學的概念特徵,因此它在現代中醫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結合六淫辨證或八綱辨證,可運用於傷寒類疾病的現代辨證論治過程;如果結合臟腑辨證,形成「臟腑六期辨證」,結合細胞辨證,形成「細胞六期辨證」,結合體液辨證,形成「體液六期辨證」,則可以廣泛應用於內傷雜病的辨證論治過程,這樣既讓中醫傳統各種辨證論治理論與方法重新得到了整合與規範,又能對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勢等做出深入而準確的判斷,並指導臨床科學而合理的組方用藥。從而不僅實現了寒溫辨證統一,還達到了內傷外感的辨證統一。

因此,六期辨證,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在中醫學中科學化具體化的運用。經過六期辨證就能讓我們的疾病病理認識更清晰、更具體,讓我們的辨證更科學、更客觀,讓我們的治療更有效、更合理。雖然病邪損傷的是六個部位、但表現的是六個病期;我們分析的雖然是西醫病理,但表達的卻是中醫名詞。這種通過對疾病現代病理發展變化的中醫思維認識與研究方式,深刻而科學的揭示了疾病發生發展遵循的基本規律,從而在西醫病理理論與中醫傳統理論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達到了互通,既體現了現代醫學病理發展變化理論的「中醫化」(即,中化西醫的思想與方法),也體現了中醫衛氣營血陰陽辨證論治理論內涵的「現代性、科學性」,更彰顯了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先進性,為中、西醫學或藥理學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礎、取得了突破、指明了方向。

綜上,我們之前的傷寒論研究,多數是「以經解經」式自圓其說的「理論性」研究方法,其結果當然就像盲人摸像一樣,眾說紛紜。醫學是實踐型的科學,傷寒論更是實踐中得來的經驗型「臨床巨著」,我們拋開臨床去研究傷寒論,那能有成果嗎?最多就是「紙上談兵」罷了。張仲景告訴我們,醫學研究的對象不僅是「病」,更重要的還是不同體質不同內傷的「人」,而不能單純地迷信經典或書本,做無謂的文字遊戲式研究。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