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膏藥考證

在中藥五大劑型中,膏藥外敷法和冶末吞服法的起源都相當早,比到漢代才完全成熟的煎煮取汁法要早得多。在出土的醫簡帛書中,人們對藥物的服用,主要還是採用冶末吞服法和膏藥外敷法,煎煮取汁法則廣泛出現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至於《黃帝內經》中出現的「湯液」,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湯藥,而是一種食物藥,即含藥的糊糊湯。古人依據相生相剋的理論,認識到人有疾病是因為氣血不通,治療則以通利圓滑之劑,提出「以滑養竅」的理論。如《靈樞》「半夏湯方」,其方以長流水、秫米、葦薪和中藥,取流動、粘滑、空心的特點,以治人的瘀滯不通。《史記·扁鵲倉公傳》記載西漢名醫淳於意的方子,也是這一類,稱為「火齊粥」或「火齊米粥」。這種情況在《馬王堆漢墓帛書》及《武威漢代醫簡》中也是如此。簡牘帛書中的醫方,屬於內服藥中藥物類的皆冶末吞服,食物類的則製成「湯液」服汁。

從現存的資料考察,早期膏藥的構成是單用動物的脂肪或以動物脂肪為基料,摻以其它藥物,用以外敷,有的也用以內服。多以膏、馬膏、豕(彘)膏、方(肪)膏名之。如《靈樞·癰疽篇》: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靈樞·經筋篇》:對筋脈縱弛「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豕膏、馬膏、肪膏,可能多為單純的動物脂肪,由於常用來塗敷,也用以形容白色,如《素問·五藏生成篇》:「白欲如豕膏者生。」《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則主要以動物的脂肪為基料,和合其它的藥物用以治病了。如:

令傷毋般(瘢),取彘膏、□衍並冶,傅之。

金傷者,以方(肪)膏,烏喙□□,皆相□煎,也(施)之。

冶黃黔(芩)、甘草相半,即以彘膏財足以煎之。煎之沸,即以布足(捉)之,予(抒)其汁,□傅□。

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大量使用湯劑和丸劑,偶有用膏劑。如:「四肢才覺滯重,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後漢書·方術傳》記華佗做外科手術後,「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這裡的「膏」和「神膏」,估計不是單純的動物脂肪,而是含有藥物的膏藥。

以膏藥名者,見《武威漢代醫簡》。

1972年,文物工作者在甘肅武威縣旱坡灘漢墓發掘了一批失傳的漢代醫方。據對隨葬器物的考證,漢墓的年代為東漢早期,又據方中84乙簡「建威耿將軍方」,考建威耿將軍,為東漢初年之耿翕,漢光武帝時期封為建威將軍,死於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後漢書·耿翕傳》)。據此可以推知,這批醫簡醫學成就的取得,要早於公元37年;同時據張機《傷寒論·自序》「自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句,則張機著《傷寒雜病論》當在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以前。那麼,這批醫簡要比《傷寒雜病論》早100多年。這批醫簡中57~67、88甲乙、89甲乙都有用膏藥治療疾病的記載,方中不僅記載了治療何種疾病,還有配伍、重量以及膏藥的製作方法。這是現今所見最早的以「膏藥」命名的膏藥方。魏晉以後,膏藥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製作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改進,並逐漸由動物脂肪膏向黑膏藥演變。本文重在討論膏藥的最早得名及其以前的演變情況,故這以後就不再贅述。

由於《武威漢代醫簡》經整理者釋讀出來以後,只作了簡單的註釋,本文對「千金膏藥方」簡的排列、標點如下,並對整理者未注或釋讀、註釋有誤的地方進行補正。

附膏藥方原文:

冶千金膏藥方(1):蜀椒四升、弓窮一升、白茈一升、付子三十果。凡四物57皆冶(2),父且,置銅器中,用淳酰三升漬之,卒時取賁豬肪三斤先煎58之(3)。先取雞子中黃者置梧中撓之三百,取藥成以五分匕一(4),置雞子中復59撓之二百,薄以塗其雍者,上空者遺之中央,大如錢。藥干復塗之,如60前法。三塗去其故藥。其毋農者行(5),已有農者潰毋得力作,禁食〔諸〕采(6)。61逆氣吞之,侯痺吞之摩之,心腹恿吞之(7),嗌恿吞之,血府恿吞之摩之,咽63〔干〕摩之(8),齒恿塗之,昏衄塗之(9),鼻中生惡傷塗之(10)。亦可吞之,皆大如64酸棗,稍咽之,腸中有益為度。摩之者皆三干而止。此方又中婦人乳余。65□吞之,氣龍,裹藥以鄃塞之耳,日一易之。金創塗之,頭恿風塗66之,以三指摩□□□□疝吞之,身生惡氣塗之。此膏藥大良,勿得傳。67(□□上良甚,創恿痙皆中之,良勿傳也。)

(1)本文選自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武威漢代醫簡》。□為文字被蝕漫滅或現在還不能釋讀的字數。冶,配置。即配置很值錢的膏藥方。醫簡中往往在方的開頭或結尾有「千金」或「良甚」字樣,表示該方靈驗值錢。

(2)果,即顆。冶:搗碎、粉碎。簡15「冶龍骨三指撮」。

(3)醯,《玉篇·酉部》「醯,酸味也。」《論語·公冶長》:「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疏:「醯,醋也。」淳醯,即濃醋。卒時:卒通晬。晬時,一晝夜。《靈樞·上膈》:「下膈者,食稌時乃出。」賁,「豶」的借字,閹割的公豬。賁豬肪,《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作「豶膏」,即公豬油。

(4)雞子中黃者:即雞蛋黃。梧,為杯之訛。成,讀為盛。五分匕一,簡帛中的分數表示法。匕,方寸匕。五分匕一,即五分之一方寸匕。這種分數的表示法也見於《馬王堆漢墓帛書》和《睡虎地秦墓竹簡》。《五十二病方》115簡「鹽廿分斗一」,《秦律十八種·傳食律》:「有采羹,鹽廿二分升二。」這種分數的表示法,不見傳世古籍。

(5)塗:原簡圖版作「塗」。雍,通癰。癰者,潰腫的地方。農,讀作膿。(上偷+下心),愈的俗體。簡牘中也寫作「偷」。《居延漢簡甲編》簡427「病年月日署所病偷不偷報名籍候官如律令。」

(6)〔諸〕采:諸,整理者不識。圖版中的「諸」形有草書化,此形也見《居延漢簡甲編》,宜釋為「諸」,讀為「菹」。菹菜,醃製的鹹菜。《禮記·內則》「桃諸、梅諸」孔穎達疏:「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藏梅也。」即不要吃有辛辣的醃菜。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7)恿:整理者認為是「痛」的異體字,誤。恿為勇的異體字,通痛。《說文》:「勇,氣也。古文勇從心。」《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壯能衰,恿能屈,剛能柔。」嗌,咽喉。

(8)干:整理者未能釋讀,考察圖版,字跡尚可辨認,與12簡「干當歸」,60簡「藥干」之「干」字書法相同,當釋為「干」。

(9)昏衄:昏,圖版作「民日」。古籍中,民日與蔑通。《書·牧誓》「昏棄肆祀弗答。」王引之《經義述聞》:「昏,蔑也。」昏衄,即血蔑衄。《篇海類編》:「血蔑,鼻出血。」

(10)惡:圖版字形為漢魏六朝時俗寫體,與《隸辨·鐸韻》楊君石門頌中「惡」圖形同,當釋為惡。《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惡氣不發」王冰註:「惡,謂害氣也。」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