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宗維新

生平簡介

宗維新,字錫文,山東省歷城縣人,生於1900年,卒於1975年。幼讀私塾,18歲隨父宗世明學醫,不久便名揚鄉里。1924年遷居北京,1925年開業行醫。1946年被北京市中醫界推選為北京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1955年,參加北京市市立第一醫院工作,翌年4月任北京市中醫學校教務長、副校長,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1959年擔任中央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中醫學會理事長。1960年任北京市紅十字會常委,1962年任北京市科協常委,1963年任衛生部科委中醫專題委員會委員。


學術思想

宗維新擅治內、婦、兒科疾病,深受患者信賴。對於「再障」的研究,是他卓有成效的臨床課題。他認為脾腎陰陽損傷是本病的主要病機,在脾腎陰陽損傷的同時,往往伴有心肝的受損。臨床多見腎陰虛損、肝陽上亢、脾腎陽虛等證型,或單見一型,或兩型共見。「再障」不同於一般氣血兩虛或氣血暴脫,而屬於內傷血虛或虛勞亡血的範疇。一般氣血兩虛者,用補氣養血之劑療效尚好,而「再障」則病勢纏綿,絕非朝夕之功,且要根據不同辨證加減用藥。在治療過程中見有腎陰虛、肝陽亢者,經填陰潛陽後,逐漸出現腹瀉陰涼等證,說明已轉入腎陰虛損、脾腎陽虛階段。又如有些患者腎陰虧損證候好轉後又可轉為脾陽虛,究其原因,此病本質在於脾腎陽虛、腎陰虧損,當表現為腎陰虧損、肝陽上亢時,肝陽上亢的證候掩蓋了脾腎陽虛的證候,經用填陰潛陽之劑後,虛陽深潛則脾腎陽虛證候逐漸顯露出來。


臨床經驗

對於「再障」的治療,宗維新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型:腎陰虧耗、陰不斂陽型,表現為出血較為明顯,兼有頭暈耳鳴、心煩不寐,午後身熱,兩顴潮紅,頭頸部動脈跳動,脈象多見沉弦或細數躁動,治療宜以滋陰潛陽為主,方用左歸飲、犀角地黃湯加減。陰血虧損、肝腎陰虛型,表現為潮熱盜汗、虛煩不寐、齒齦滲血、食少運遲、腹脹便溏、腰脊酸痛、遺精滑精,舌嫩無苔,脈見沉滑細或細數,方用歸芍地黃湯、歸脾湯或參苓白朮散加肉桂、鹿角膠等。脾腎陽虛型,表現為心悸氣短、肢冷畏寒、便溏自汗、腰酸陰涼,舌苔薄白,脈見沉細或細緩,治宜溫補脾腎之陽,方選人參養榮湯、人參鹿茸丸、右歸丸等。

在「再障」發病之初或治療過程中,可以見到發熱、煩躁、衄血、出血現象,此時急宜滋陰潛陽、涼血止血,絕不可因氣血俱衰,而投大劑補氣助陽藥物,需從陰引陽逐漸轉入培補脾腎之陽的治療法則上去。尤其對陰虛陽亢患者,經過填陰潛陽治療後出現大便溏洩、腹中陰涼等脾腎陽虛徵象時,更說明了肝陽亢是標,脾腎陽虛是本。治標不治本則出現陰盛陽虛的證候,治本不治標又能導致助陽動火,陽盛陰衰。盲目使用苦寒瀉火或益氣攝血都會引起變證叢生,正如《血證論》所說;「當補脾者十之三四,當補腎者十之五六,補陽者十之二三,補陰者十之八九」。這個比例雖不是一成不變,但補益脾腎、補陽補陰的大法在臨床上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在上述情況下,還可以湯劑滋陰潛陽,涼血止血,再用人參鹿茸丸培補腎陽,一面重用滋陰,一面鼓舞腎陽,因丸藥力緩量少,不致補陽而傷陰,這樣就達到陰陽相對平衡、陽生陰長的目的。


後世影響

宗維新一生熱愛中醫,其傳人宗修英、梁貽俊、孫伯揚等,均已繼承並發揚了他的學術思想,現已成為北京有名的中醫專家。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