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德馨

顏德馨

顏德馨,男,漢族,1920年11月出生,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1939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他繼承家學,又入科班學習,在綜合醫院率先開闢中醫病區

他提出白血病中醫證治分型和有效藥物,提升了中醫急性熱病的診療能力

他發展氣血學說,創立「衡法」,豐富了中醫治則學,揭示了人體衰老奧秘,開拓疑難雜症治療和養生長壽新途徑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原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的樓群中,矗立著一座已有近30年歷史的中醫樓。上海市中醫心腦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就設在這裡。一家綜合醫院設立中醫樓十分罕見,這些都緣於這裡有一位名揚海內外的中醫大家顏德馨。

在中醫界,顏德馨最為人稱道的是創立了調氣活血的「衡法」治則,把傳統氣血學說發展到一個新高度,為治療各科疑難雜病、老年病開拓出新途徑。對於有志於活血化瘀之道的研究者來說,顏德馨是這一領域不可繞過的高峰。


學業:兼得家傳與院校教育之澤

顏德馨是名醫傳人,也是科班出身。他深厚的中醫學功底,既得之於家學淵源,也得之於學校教育。他常懷向學之心,博采眾長,打下了堅實的臨床基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八十九年前,江蘇省丹陽縣的名醫顏亦魯為其子取名德馨,希望其繼承詩禮傳家之風。

顏德馨祖籍山東,系孔子的弟子顏回的後裔。其父顏亦魯師從江南孟和醫派名家何季衡學醫,其後在丹陽縣城北草巷本宅開設餐芝堂診所為業,以擅長治療腸胃病、婦科疾病和多種疑難雜症而名噪江淮。

顏德馨7歲開始讀書習字,後拜當地名儒習誦傳統文化,9歲入新式小學就學,12歲開始學習中醫學著作,後又常隨父侍診,對繼承父親的仁心醫術早已心存嚮往之情。

對讀書之道,顏德馨後來常言:「猛火煮,慢火燉」,這正是亦魯先生庭訓之辭。所謂猛火煮,指須博覽群書,博聞強記;所謂慢火燉,指須經常溫習,反覆研習。兩者不可偏廢,則學思並進,功到自然成。

初讀《黃帝內經》之時,老師讓其每日背誦一章,若背不出,就會用木尺打手心作為懲罰。顏德馨無法領悟其中的含義時,父親鼓勵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時間久了,自然會有所感悟。」為此,他常常挑燈夜讀。

年稍長,他就常隨父出診,診後還要陪父親整理診治病案方藥,對亦魯先生秉持的脾胃學說以及臨床經驗有所體會和感悟,並逐漸樹立了固護脾胃的學術思想。

顏德馨16歲時考取上海中國醫學院,得以跟著滬上不同流派、不同科別的中醫名家學習,使學業躍升到一個新境界。學校課程設置十分完備,除修習國文、外語課外,中醫基礎課列了《黃帝內經》、《傷寒論》、《溫病學》等十幾門;臨床則涉及雜病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等。此外,還專門開設了生理學、解剖學、西醫外科和傳染病學等西醫課程。

顏德馨學習興趣濃厚,課上課下表現十分活躍。他參加了「課餘醫藥研究會」,與同學一起建立了中藥藥圃,研製了一批中藥製劑,並編輯出版了《康寧醫刊》,以討論交流學習心得,共促學業。

在近兩年的臨床實習期間,他先後跟隨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單養和、費通甫、祝味菊等中醫大家抄方和搜集、整理醫方醫案,並得帶教老師指導點評,受益匪淺。

即使在畢業後到醫院就職,或隨父親懸壺於丹滬之間,顏德馨仍然保持著求學問道的進取心。當時上海名醫程門雪、盛心如、張贊臣等深為醫林稱頌。顏德馨時常登門拜訪,索解請益,每有所獲。「胃以通為補」、「宣肺氣以舒肝氣」、「補精必安神」等診療思想,「傷寒辨六經」、「溫熱病衛氣營血相結合」的辨證方法,使用石楠葉治療頭痛,使用天竺子、臘梅花、鳳凰衣治療小兒百日咳,使用白茅花蒸豆腐治療大咯血以及使用附子振衰救絕等診療方法,他皆能博采眾家,擇善而取之。


醫業:70年臨床實踐多建樹

他妙手仁心,口碑載道,在綜合醫院率先開闢中醫病區;他首先提出白血病的中醫分型證治,發現療效顯著的中藥藥物;抗擊「非典」建功,增強了中醫急性熱病診治能力

作為年輕的中醫,剛剛畢業的顏德馨很快就讓人刮目相看。有一位肺膿瘍病人,因肺纖維化而出現空洞,高燒持續不退,情況危急,幾個西醫治療方案都起效甚微。顏德馨主動提出使用中醫治療。他診脈辨證,並以魚腥草為主的藥方施治。他親自熬藥,並連續陪護病人3個晝夜,細心觀察服藥反應,終於使病人高燒退下,症狀改善。

顏德馨用傳統中醫療法先後治好了一批患肺膿瘍、肺吸蟲病的病人。隨著臨證的積累,他總是在深入瞭解並全面把握患者的體質、病因、病證等綜合因素的基礎上,拓寬治療思路,並以良好的療效,贏得了口碑。

1945年抗戰勝利,顏德馨看到百姓貧苦,缺醫少藥,遂著手創辦「德社」,免費為兒童接種疫苗,免費施診給藥,還為丹陽兩家報紙開闢「中華醫藥」、「民族醫藥」副刊達60餘期,普及醫學常識,在當地產生很大影響,因而被公推為丹陽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新中國建立後,顏德馨停辦私人診所,調入上海鐵路中心醫院,並擔任中醫科主任。為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治療作用,在上海市的綜合醫院裡他率先建立了中醫病區,並提出了「創新與繼承相結合,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科學研究與中醫特色相結合」的原則。數十年後,他成為滬上乃至全國屈指可數的中醫大家。

上世紀50年代後期,血液病發病率升高,西醫治療方法單一,療效不佳。他迎難而上,開始積極探索中醫治療血液病的有效藥物。為此,他一方面尋找機會,盡量多地觀察病例,參與多家醫院血液病人的治療;一方面深入鑽研醫學著作,特別是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深入鑽研了中醫氣血理論。他與同事合作,對565例疑難病患者進行「甲皺襞循環」、「血液流變學」等的數據觀察,證實了血瘀陽性指征的普遍性,同時證實了經活血化瘀治療後,白血病病人不僅症狀改善,相應的實驗室指標也明顯好轉。

他認為,白血病屬於中醫學的溫毒、虛勞、癥瘕、積聚等範疇。通過文獻梳理,他發現犀角能使白細胞迅速降低,迅速退熱,緩解出血。在臨床觀察中,他還發現砷劑可治療各種急性白血病,率先提出雄黃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藥物。

「文革」中顏德馨一度下放,但他仍盡量想方設法尋找臨床機會,尤其是關注於中醫氣血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在「文革」後的第二年,他就出版了《活血化瘀療法臨床實踐》一書。

2003年,非典來襲。顏德馨受命擔任上海市中醫防治專家組顧問、上海市中醫治療指導組組長及華東地區防治非典首席科學家。他不顧高齡,不畏風險,深入到傳染病醫院,並總結出非典的病機要點:熱、濕、瘀、痰、虛五字。創製了「扶正祛邪方」。他指出,須「有是證,用是藥」,堅持辨證論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早期注重透表、宣達,逐邪外出,慎勿失表;中期重視兼邪的論治,如痰、瘀、濕的治療;後期則需根據邪正相爭的變化而扶正以達邪。實踐表明這些經驗和方法凸顯了中醫藥治療熱病的優勢。廣東、香港等地的防治「非典」工作也得到他的指導而獲益良多。

   此後,為系統研究中醫藥治療非典、登革熱、禽流感等急性熱病的辨證論治,顏德馨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參與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項目「中醫防治急性熱病應急網絡」建設。近年來,該網絡的日益完善,豐富了中醫急證診治內涵,增強了中醫急診能力。


學術:發展氣血學說 首倡「衡法」

他認為氣血是臨床辨證的基礎,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學術觀點,他首倡中醫治病「八法」之外的「衡法」,揭示人體衰老的奧秘,為疑難雜症和老年病診治開拓了新途徑

「你要超過我,才能真正算我的繼承人」,父親曾這樣教誨他,他做到了。在氣血學說的深入研究中,顏德馨可謂是當代攀高登頂、收穫頗豐的探索者。

他提出了「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學術觀點及調氣活血為主的「衡法」治則,在中醫治則學研究中,開闢了新的天地,這一法則在上世紀80年代還應用於「瘀血與衰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儘管從小崇拜父親的成就,但顏德馨逐漸發現父親的健脾學說仍不盡完美,顏德馨發覺諸多雜症並非源於脾胃而是源於瘀血。

臨床中,他積極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各種內外科疾病,並進行了多年潛心研究。他總結,中醫「辨證八綱」中雖然沒有氣血二字,但氣血內容貫穿於八綱之中,故可認為氣血病變是臨床辨證的基礎,也是疑難病證的辨證基礎。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瘀血是氣血不和的重要因素。而活血化瘀能夠疏通氣血,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其作用超越了前人「通行血脈,消除瘀血」的含義。

他研究發現,中醫治病講究「陰平陽秘」,根據病人的陰陽消長的過程立方用藥,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但在臨床上又確實存在著局限性。他通過臨床總結和實踐驗證,提出了人體的健康與長壽在於「調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衡法論。所謂衡法,具有平衡和權衡的意義。衡法的組成,以活血化瘀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