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

【出處】《本經》

【拼音名】Dai Huanɡ

【別名】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藥錄》),錦紋大黃(《千金方》),川軍(《中藥材手冊》),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 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乾、烘乾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

1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粗壯。莖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無毛,中空。根生葉大,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逕達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佈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互生;葉鞘大,淡褐色,膜質。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開展,被短毛;花小,數朵成簇,互生於枝上,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長3~4毫米,中部以下具1關節;花被6,2輪,內輪稍大,橢圓形,長約1.6毫米;雄蕊9,花藥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彎曲,柱頭頭狀,稍凹,呈V字形。瘦果三角形,有翅,長9~10毫米,寬7~8毫米,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分佈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2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莖無毛或有毛。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分佈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

3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佈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逕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花果期6~7月。

多生長於排水良好的山地。分佈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狀】

1北大黃

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乾燥根莖。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並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氣特殊,味苦而微澀。主產於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於甘肅武威、永登等地。二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主產於甘肅銓水、西禮等地。屬於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種,產於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2南大黃

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為藥用大黃的乾燥根莖。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鬆,富纖維性。氣味較弱。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陝西、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炮製】

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淨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乾。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乾(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覆蒸制2~3次者。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乾。

【性味】

苦,寒.

1《本經》:味苦,寒。

2《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氏:小寒。

3《別錄》:大寒,無毒。

4《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

入胃、大腸、肝經。

1《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2《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藥。

3《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兼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能主治】

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治實熱便秘,譫語發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裡急後重,瘀停經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1《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2《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3《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4《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洩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5《綱目》:主治下痢亦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注意】

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1《本草經集莊》:黃芩為之使。

2《藥性論》:忌冷水。惡干漆。

3《本草經疏》:凡血閉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熱積;寒熱由於陰虛,而不由於瘀血;癥瘕由於脾胃虛弱,而不由於積滯停留;便秘由於血少腸燥,而不由於熱結不通;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而不由於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於血分實熱;偏墜由於腎虛,濕邪乘虛客之而成,而不由於濕熱實邪所犯;乳癰腫毒由於盱家氣逆,鬱鬱不舒,以致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而不由於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血分積熱所發,法鹹忌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

4《本草匯言》: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及久病年高之人,並勿輕用大黃。

5《本經逢原》: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

【附方】

1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裡,腸中有燥屎,腹滿痛,譫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傷寒論》大承氣湯)

2治大便秘結: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有厥冷,用酒調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後微利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3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五兩(銼碎,微炒)。搗細羅為散,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計時侯,以冷水調半匙服之。(《聖惠方》雪煎方)

4治洩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葯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5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份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