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出處】《開寶本草》

【拼音名】Dai Mao

【別名】玳瑁(《開寶本草》),蝳蝐(《桂海虞衡志》)。

【來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甲片。全年均可捕獲。捕得後,將其倒懸,用沸醋澆潑,其甲即能逐片剝下,去淨殘肉,洗淨。

【原形態】體長可達1.6米。背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頭部具前顴鱗甲2對。鼻孔近於吻端。上須鉤曲,嘴形似鸚鵡,頜緣鋸齒狀。背面鱗甲,早期呈覆瓦狀排列,隨年齡增長而變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澤,有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而成的花紋。中央為脊鱗甲5枚,兩側有肋鱗甲4對;緣鱗甲25枚,邊緣呈鋸齒狀。腹面由13枚鱗甲組成,呈黃黑色。四肢均呈扁平葉狀。前肢較大,具2爪,後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生境分佈】棲於溫、熱帶海洋中。以魚類、蝦蟹、軟體動物和海藻等為食。分佈福建、台灣、海南、西沙群島等地。主產台灣、福建及廣東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

【性狀】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厘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並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佈白色的條紋或斑點,並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角蛋白及膠質等。

【炮製】刷淨泥土,用溫水浸軟後,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

【性味】

甘鹹,寒。

1《開寶本草》:寒,無毒。

2《品彙精要》:味鹹,性寒。

3《綱目》:甘,寒,無毒。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鎮驚。治熱病驚狂,中風,譫語,痙厥,小兒驚癇,癰腫瘡毒。

1《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2《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

3《綱目》: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磨汁,1~2錢;或入丸,散。

【附方】

1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硃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龍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聖惠方》玳瑁丸)

2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玳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玳瑁丸)

3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痘疹論》)

4預解痘毒,遇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溫服半台,日三服。(《靈苑方》)

5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