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

【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Hui Xiānɡ

【別名】蘹香(《藥性論》),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圖經》),野茴香(《履巉巖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驗醫方》),谷茴香、谷香(《現代實用中藥》),香子(《中國藥植志》),小香(《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實。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果實,去淨雜質,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有強烈香氣。莖直立,圓柱形,高0.5~1.5米,上部分枝,灰綠色,表面有細縱紋。莖生葉互生,葉柄長3.5~4.5厘米,由下而上漸短,近基部呈鞘狀,寬大抱莖,邊緣有膜質波狀狹翅;葉片3~4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線形至絲形。復傘形花序頂生,直徑3~12厘米,傘梗5~20枝或更多,長2~5厘米,每一小傘形花序有花5~30,小傘梗纖細,長4~10毫米;不具總苞和小總苞;花小,無花萼;花瓣5,金黃色,廣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毫米,中部以上向內捲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藥卵形,2室,花絲絲狀,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極短,淺裂。雙懸果,卵狀長圓形,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外表黃綠色,頂端殘留黃褐色柱基,分果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縱梭,每個稜槽內有一個油管,合生面有2個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佈】我國各地普遍栽培。主產山西、甘肅、遼寧、內蒙古。此外,吉林、黑龍江、河北、陝西、四川、貴州、廣西等地亦產。

【性狀】乾燥的果實,呈小圓柱形,兩端稍尖,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基部有時帶小果柄,頂端殘留黃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黃綠色。分果呈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稜線,橫切面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結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種子1粒,橫切面微呈腎形。氣芳香,味甘微辛。以顆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濃味甜者為佳。

【化學成份】

果實含揮發油約3~6%,主要成分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莰烯、二戊烯、茴香醛、茴香酸、愛草腦。另含順式茴香醚,對聚傘花素。

此外,含脂肪油約18%,其脂肪酸組成中,洋芫荽子酸占60%、油酸22%,亞油酸14%、棕櫚酸4%。尚含大於C18的醇和棕櫚酸、花生酸、山萮酸等所成的蠟,豆甾醇,7-羥基香豆精等。

苦茴香的果實含茴香醚60%,茴香酮30%;而甜茴香含茴香醚80%,茴香酮10%。也有的茴香不含茴香醚而含愛草腦。

【藥理作用】茴香油可作驅風劑,在腹氣脹時排除氣體,減輕疼痛。它能降低胃的張力,隨後又刺激之,而使其蠕動正常化,縮短排空時間。對腸則增進張力及蠕動,因而促進氣體的排出。有時在興奮後蠕動又降低,因而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此種作用可被局部麻醉藥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經反射性的。它還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在豚鼠的實驗性結核中,茴香醛並無抗結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強小量鏈黴素之效力。小茴香酮為樟腦的異構體,故有與樟腦相似的某些局部刺激作用。

【炮製】茴香:簸去灰屑,揀去果柄、雜質。鹽茴香:取淨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有焦香氣味時,用鹽水乘熱噴入,焙乾。一法:以淨茴香加鹽水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每茴香100斤,用食鹽3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性味】

辛,溫。

1《藥性論》:苦辛。

2《唐本草》:辛,平,無毒。

3《本草經疏》:味辛平,甘,無毒。

4《江西草藥》:性溫,味辛。

【歸經】

入腎、膀胱、胃經。

1《湯液本事》:入手足少陰、太陽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經。

3《本草經疏》:入足大陰、陽明、太陽、少陰經。

【功能主治】

溫腎散寒,和胃理氣。治寒疝,少腹冷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干、濕腳氣。

1《千金·食治》:主蛇咬瘡久不瘥,搗敷之。又治九種瘺。

2《唐本草》:主諸瘺、霍亂及蛇傷。

3《開寶本草》:主膀胱、腎間冷氣及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

4《日華子本草》:治干、濕腳氣並腎勞頹疝氣,開胃下食(』食』一作』氣』),治膀胱痛,陰疼。

5李杲:補命門不足。

6《傷寒蘊要》:暖丹田。

7《玉揪藥解》:治水土濕寒,腰痛腳氣,固瘕寒疝。

8《本草求真》:肝經虛火從左上衝頭面者用之。

9《隨息居飲食譜》:殺蟲辟穢,制魚肉腥臊冷滯諸毒。

十《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慢性氣管炎。

⑾《吉林中草藥》:散寒止痛。治疝氣,腎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遺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

【注意】

陰虛火旺者慎服。

1《本草經疏》:胃、腎多火,陽道數舉,得熱則嘔者勿服。

2《得配本草》: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附方】

1治小腸氣痛不可忍者:一杏仁一兩,蔥白(和根搗,焙乾)半兩,舶上茴香一兩。上為末。每服三大錢,空心溫胡桃酒調下。(《續本事方》)

二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孫天仁集效方》)

2治小腸氣腹痛:茴香、胡椒等分。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三因方》小茴香丸)

3治寒疝疼痛:川楝子四錢,木香三錢,茴香二錢,吳茱萸一錢(湯泡),長流水煎。(《醫方集解》導氣湯)

4治疝氣入腎:茴香炒作二包,更換熨之。(《簡便單方》)

5治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臥疲弱者:茴香(炒)研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不令斷,層層摻藥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咽。(《證治要訣》)

6治脅下疼痛:小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麩炒)。上為末。每服二錢,鹽湯調下。(《袖珍方》)

7治胃痛,腹痛:小茴香子、良姜、烏藥根各二錢,炒香附三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8治小便夜多及引飲不止:茴香不以多少,淘淨,入少鹽,炒為末,用純糯米餈一手大,臨臥炙令軟熟,蘸茴香末啖之,以溫酒送下。(《普濟方》)

9治遺尿:小茴香二錢,桑螵蛸五錢。裝入豬尿胞內,焙乾研末。每次一錢,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十治睪丸腫:小茴香、蒼耳子各三錢。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⑾治傷寒脫陽,小便不通:茴香末,以生薑自然汁調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元方》)

⑿治蛇咬久潰:小茴香搗末敷之。(《千金方》)

⒀大小便閉,鼓脹氣促。用八角茴香七個、大麻半兩,共研為末,加生蔥白三至七根,同研煎湯,調五苓散末服下。一天服一次。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蘹香,溫中快氣之藥也。方龍潭曰,此藥辛香發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諸氣,如心腹冷氣、暴疼心氣、嘔逆胃氣、腰腎虛氣寒濕腳氣、小腹弦氣、膀胱水氣、陰頹疝氣、陰汗濕氣、陰子冷氣、陰腫水氣、陰脹滯氣。其溫中散寒,立行諸氣,乃小腹少腹至陰之分之要品也。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

2《本草述》:按茴香之主治在疝證,世醫漫謂頹疝有濕熱不宜用,殊不知疝之初起,皆由於寒水之郁。而氣化不宣,乃有濕,由濕郁不化,乃有熱,是初起之疝,固即宜用之矣。至濕郁不化而為熱,雖曰宜酌,然熱之成者,因於濕也,濕之為病者,由於陽虛也,就外淫而論,固未有不因於寒以鬱熱者;即不因於外受,亦必由腎中之陽虛,乃致陰不得化而邪盛,令陰中之陽轉郁,遂病於肝以為疝也。試參滑壽及杜名醫之治案,俱用楝實、茴香,蓋別有利濕熱之味以助其奏功,斷不能捨此溫散的劑能致火於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經以責效也。至於專屬小腹,或膀胱,非病於疝者,則此二腑若因熱以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或曰,此味所療,如腰痛、洩瀉、積聚;虛勞腹痛種種諸證,亦藉其致火於水,以益腎中之元陽乎?曰,諸證投此味,或輔或使,種種不離前義,然不如治疝之專而且多者,以其為功於寒水之經有最切耳,第與附子補陽除濕之義,各有攸當也,須細審之。大抵此味之治,切於寒者或虛寒者,若小腸、膀胱並胃腑之證患於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3《醫林纂要》:茴香,大補命門,而升達於膻中之上,命門火固,則脾胃能化水谷而氣血生,諸寒皆散矣。肝膽亦行命門之火,肝木氣行,則水濕不留,虛風不作,故其功亞於附子,但力稍緩耳。

4《本經續疏》:覆香子,唐人始筆之書,而《千金方》於霍亂僅一二用,於諸瘺則不用。《外台秘要方》於諸瘺嘗一二用,於霍亂則不用。自《日華子》著其有治乾濕腳氣,腎勞頹疝、陰痛、開胃下氣之功,後之人遂一以為治疝之劑,非特忘其能主諸瘺、霍亂,並所謂乾濕腳氣、腎勞陰痛,胥弁髦置之矣。其味辛氣平,不剛不燥,伸其固有之陽,開其障蔽之氣,行於下而不冒於上。試思腳氣、頹疝、陰疼,有一病在腎之上否?曰,腎勞者,明腎因勞而陽不伸,因陽不伸而濁氣遏之,遂使清氣不能周於下也。疝病非一,有寒疝,有頹疝,寒疝者寒勝,頹疝者氣勝;寒疝病於少腹,頹疝病於睪丸。茲曰腎勞頹疝,亦可知其疝之非因寒而為腹中疞痛者矣。開胃下氣者,緣其氣之平而芳,味之辛後有甘也。於此更可見諸瘺之升不能升,降不能降,與霍亂之過於升並過於降為一體,其用蘹香可愈,均以其能開胃下氣,而諸氣自條達升降合度耳。

【臨床應用】

1治療嵌閉性小腸疝

茴香3~5錢(小兒酌減),用開水沖湯,乘熱頓服,如15~30分鐘後尚未見效,同量再服1次。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