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殼

【出處】出自《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Hǎi Luo Ke

【英文名】Conch Shell

【來源】

藥材基源:為骨螺科動物脈紅螺和皺紅螺等的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Rapana uenosa(Valenciennes)2.R.bezoar(Linnaeus)

采收和儲藏:捕得海螺後,去肉取殼,洗淨,曬乾。

【原形態】

1.脈紅螺,貝殼略近梨形,質堅厚,一般殼高50-120cm,寬45-95mm,大者高可達150mm,寬120mm,螺層約6層,每層寬度增加迅速,穎合線淺。殼頂尖細,光滑。螺旋部較低。體螺層的中上部極膨大,基部漸縮小。殼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齊蝗螺肋和細的生長線。肩角結節突起,在體螺層上結節成三角形,特別突出,有時呈棘狀。於肩角的下方還有3-4條具結節突起的粗肋。殼面黃褐購,具棕褐色斑點。殼口大,長卵形,內面杏紅色,有次光。前溝短寬,外唇厚,邊緣具有與螺肋相應的缺刻。內唇後方薄,後溝不明顯,貼附於體螺層上,前方加厚,向外伸捲,與體螺層前部的螺肋共同形成假臍。厴角質,橢圓形,堅固而厚棕紅色,核位於靠外唇的邊緣。體柔軟,頭部前腹面有口,頭上有觸角1對,各有一黑色小眼。足部寬大,灰黑色。

2.皺紅螺,貝殼略近梨形,質堅厚,一般殼高77-97mm,寬58-74mm,螺層約7層縫合線淺,在縫合線下方常形成強的皺褐體螺層極膨大,尤其是體螺層的肩角上部具有顯著的薄片狀褐疊。在肩角下部有2-3條帶有片狀結節的螺肋,殼表黃褐色,或具紅褐色斑點。殼口大,卵圓形。周圍白以或查紅色。厴角質,紅褐色。其他形狀近似前種。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 1.幼螺多生活於低潮線附近的岩石間;成體多棲息於低潮線以下數米至數十米深的細沙或多泥的海底。能捕食其他軟體動物。雌雄異體,產卵期約5-8月,卵產在甲殼質的狹長卵袋中,每一卵袋包含卵子數百至數千個,於水溫23-26℃時,3-4星期即可變成面盤幼蟲,破袋而出,過一段時間長成幼螺,2年可達性成熟。

2.生活於低潮線附近及19-41m深的泥沙質海底。

資源分佈:1.我國沿海分佈很廣,以北方沿海為最多。

2.我國分佈於東海、南海。

【性狀】

性狀鑒別(1)脈紅螺殼,貝殼大,殼高約10.4cm,寬約7.8cm。殼面黃褐色,具棕褐色斑點。螺層6層,縫合線較淺。螺旋部稍高起,其高度占殼高的1/5-1/4。體螺層中部寬大基部收窄。殼面密生較低的螺肋,粗細較均勻,在各螺層的中部和體螺層的上部有一條螺肋突然向外突出,形成肩角,將螺層分為上、下兩部,兩部相交近於90°角。殼口大,邊緣具有與螺肋相當的缺刻,殼口內面杏紅色,有珍珠樣肖澤。質堅厚,不易破碎,破碎面呈層狀。氣微腥,味鹹、甘。

(2)紅螺殼,形狀與脈紅螺相似,但殼高約7.7cm,寬約5.8cm。螺層約7層,螺旋部短小,稍高起,約為殼高的1/3。殼面生長紋密集,體螺層下半部有3條稍精壯的螺肋,肩角有短的棘突。質堅厚結實。

【炮製】

1.海螺殼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鍛海螺殼《壽世保元》:醋淬。現行取淨海螺殼置適宜容器內,於無煙的爐火中鍛紅,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性味】味鹹;性寒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解痙;制酸;化痰散結。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四肢拘攣;慢性骨髓炎;淋巴結結核。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30-60g。外用:適量,取汁合藥點眼。

【注意】《本草求原》:腸胃虛寒者忌。

【附方】治慢性骨髓炎:海螺殼鍛成炭一兩,人中白三錢,冰片八分。研細,用陳豬油或麻油調成稀溯狀,外敷。(《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化痰消積,止痙。治胃痛,淋巴結結核,手足抽筋。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