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姜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齊民要術》:《吳錄》曰:始安多廉姜。《食經》曰:藏法,蜜煮烏梅去滓,以漬廉姜,再宿,色黃赤如琥珀,多年不壞。

2.《本草拾遺》:廉姜似姜,生嶺南、劍南,人多食之。

3.《綱目》:按《異物誌》雲,(廉姜)生沙石中。似姜,大如螺,氣猛,近於臭。南人以為齊,其法除皮,以黑梅及鹽汁漬之乃成也。又鄭樵雲,廉姜似山姜而根大。

【拼音名】Lian Jiānɡ

【英文名】Rhizome of Chinese Galangal

【別名】綏、姜匯、箭桿風、山姜、小良姜、姜葉淫羊藿、九連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華山姜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pinia chinensis (Retz.) Rosc.[Heritieria chinensis Retz.]

采收和儲藏:秋季採挖,除去莖葉,洗淨,切段曬乾。

【原形態】華山姜,多年生草本,高約1m。根莖匍匐,肉質。葉互生;葉柄鞘狀抱莖;葉舌膜質,長4-10mm,2裂,具緣毛;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0-30cm,寬3-10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漸狹,兩面均無毛;總狀圓錐花序頂生,長10-30cm,分枝短,長3-10mm,其上有花2-4朵;小苞片長1-3mm,花時脫落;花白色萼管狀,長約5mm,先端具3齒;花冠管略超出,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6mm,後方的一枚較大,兜狀;唇瓣卵形,長6-7mm,先端微凹,側生退化雄蕊2,鑽狀,長約1mm;花絲長約5mm,花藥長約3mm;子房無毛。果球形,直徑5-8m。花期5-7月,果期6-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2500m的山谷、溪邊、疏林下等潮濕的地方。

資源分佈:分佈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呈圓柱形或塊狀,長7-10cm,直徑0.3-1cm,頂端漸尖細,多數有分枝。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的環節,節上有鱗片樣的葉柄殘基及鬚根痕,節間距0.3-1cm,有較順直的縱皺紋。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淡黃色,纖維性。氣微香,味稍辛辣。以質堅實、粗壯、斷面色淡黃、氣香烈者為佳。

【化學成份】種子含油0.6%,其中含0.5%棕擱酸和一種酚類物質,油的低溫餾出部分含1,8-按葉素(cineole)7%,高溫餾出部分含30%α-丁香烯(α-caryophyllene)和一種倍半萜烯醇。尚含山薑黃酮醇(izalpinin)及山姜素(alpinetin)。

【藥理作用】

1.對離體腸平滑肌的影響,華山姜煎劑小劑量使小鼠、豚鼠小腸收縮加強,大劑量則呈抑製作用,表現肌張力降低,振幅減少,能部分拮抗乙酰膽鹼或氯化鋇引起腸管緊張性及強直性收縮。華山姜非揮發性成分使兔小腸活動略增強,揮發性成分使腸管輕度興奮,隨後轉入明顯抑制,張力降低,收縮頻率減慢,振幅減少,並隨著濃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酰膽鹼、氯化貝引起腸管興奮或痙攣。

2.對腸道推進運動的影響,華山姜煎液0.5g/kg小鼠灌胃能使腸道推進運動加快。

3.毒性反應,經急性毒性試驗25g/kg(量大容積)灌胃1次,觀察3天,未見小鼠中毒症狀和死亡,亞急性毒性試驗,大鼠每日灌胃華山熱浸液1.62g/kg,連續30天,結果肝腎功能均在正常範圍,病理檢查無特殊異常。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溫中消食;散寒止痛;活血;止咳平喘。主胃寒冷痛;噎膈吐逆;腹痛洩瀉消化不良;風濕關節冷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1治肺癆咳嗽: 山姜、乾薑、核桃仁各五錢。蒸蜂蜜一兩服。2治胃氣痛: 山姜一兩。煨水服。3治喘咳: 山姜適量。泡童便三天,取出曬乾,用一兩泡酒半斤。每日早晚各服五錢。4治風濕關節冷痛: 山姜、石南籐、香樟根、紅禾麻各一兩。煨水服。 (選方出《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胃中冷,吐水,不下食。

2.《綱目》:溫中下氣,消食益智。

3.《植物名實圖考》:治胃病。

4.《貴州草藥》:散寒止痛,定喘。

5.《廣西藥植名錄》:治胃寒冷病,噎膈嘔吐,腹痛洩瀉,消化不良。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