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齒

【出處】

出自1.《本經》:列為上品,附於龍骨項下,雲生川谷及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據馬繼興輯注本)。

2.《別錄》:生晉地及太山巖水岸土穴石中死龍處。

3.《本草圖經》:今河東州郡多有之……齒小強,猶有齒形。

4.《本經逢原》:形似筆架,重數兩,外光澤如瓷,碎之其理如石,內如龍骨,舐之粘舌者真。亦有微黑,而鍛之色如翡翠者為蒼龍齒,較白者更勝。其小如筍尖或如指

【拼音名】Lonɡ Chǐ

【英文名】Dragon''s Teeth

【來源】

藥材基源: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牙齒的化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patite

采收和儲藏:挖出後,除去泥土,敲去牙床。

【原形態】

礦物組分主要為磷灰石、纖磷石。

主含磷灰石 晶體結構屬六方晶系。單晶體呈六方柱狀或厚板狀,隱晶質為依動物牙齒形態的集合體。表面白色、青灰色。粗糙白堊質或稍顯琺琅質光澤,或有灰白、灰、黃褐、褐黃色環帶,似油脂狀、琺琅狀光澤。斷口不平坦,顯示出纖維狀個體時硬度稍低,一般硬度大於或近於小刀。齒化石內部呈灰白色瓷狀光澤,斷口平坦或次貝殼狀,硬度大於指甲,小於小刀,在5以下。原礦物具琺琅質和丘狀脊形齒冠,不同於龍骨。

【生境分佈】分佈於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南、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龍齒 呈齒狀或破碎成不規則的塊狀。完整者可分為犬齒及臼齒。犬齒呈圓錐形,先端較細或稍彎曲;長約7cm,直徑0.8-3.5cm,先端斷面常中空。臼齒呈圓柱形或方柱形,略彎曲,一端較細,長2-20cm,直徑1-9cm,有深淺不同的溝稜。表面為青灰色或暗棕色者,習稱青龍齒;為白色或黃白色者,習稱白龍齒。具棕黃色條紋及斑點,有的表面呈有光澤的琺琅質(年限淺)。質堅硬,斷面常分為兩層,層間有空隙,有時間有石化的牙髓,有吸濕力。無臭,無味。以體完整、吸水力強者為佳。(2)龍齒墩(俗稱牙床) 為不規則方形,長約7cm。表面灰白色,粗糙或光滑,在龍齒脫落處有明顯痕跡。質堅硬,斷面粗糙,亦有吸濕力。以吸濕力強者為佳,但比龍齒質次。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無色透明。齒化石表皮部位粒度極細;中正突起。干涉色Ⅰ級灰。內部粒徑近0.02mm,一軸晶;負光性。個別樣品的表層部位可見到磷灰石纖維狀微晶,亦為無色透明;其光性特徵與內部磷灰石晶粒一致、光性方位或不相平行,為再結晶產物。纖晶與晶粒間分佈少量碳酸礦物(方解石)。

【化學成份】主要含有碳酸鈣(CaCO3),磷酸鈣[Ca3(PO4)2]。尚含少量的鐵、鉀、鈉、硫酸根等。

【鑒別】取本品粉末約1g,加鹽酸約4ml,即泡沸,待泡沸停止後,濾過。1取濾液1ml,加硫酸即生成白色沉澱。(檢查鈣鹽)2取濾液1ml,用鹼中和調至中性後,濾過,濾液加硝酸銀試液,即生成淺黃色沉澱;分離,沉澱在氨試液中均溶解。(檢查磷酸鹽)

【炮製】

1.龍齒:刷淨泥土,打碎。

2.鍛龍齒:取刷淨的龍齒,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入坩堝內鍛紅透,取出,放涼。用時碾碎。或火鍛兩淬,研末,水飛過,曬乾。

3.《綱目》:修治同龍骨,或雲以酥炙。

4.鹽淬龍齒:取淨龍齒,置適宜容器內,用武火加熱鍛紅透,取出,立即噴灑食鹽水,冷後研碎。每淨龍齒100kg,用食鹽12.5kg。

【性味】澀;甘;涼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鎮驚安神;清熱除煩。主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身熱心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1.《本草經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2.《雷公炮製藥性解》:畏干漆、蜀椒、理石。

【附方】舊說以本品為龍之牙齒,故名。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小兒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

2.《別錄》:小兒驚癇,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

3.《藥性論》:鎮心,安魂魄。

4.《日華子本草》:治煩悶,癲癇,熱狂。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