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米

【出處】

1.陶弘景:黍,荊、郢州及江北皆種此。其苗如蘆,而異於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稱粟為黍,非也。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則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種而非土所宜。

2.《本草衍義》: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黃,惟可為糜,不堪為飯。粘著難解,然亦動風。

3.《日用本草》: 丹黍米浙人呼為紅蓮米;江南多白黍,間有紅者,呼為赤蝦米。

4.《綱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拼音名】Shǔ Mǐ

【英文名】Broomcorn Millet

【別名】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植物黍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icum miliaceum. 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碾去殼用。

【原形態】黍,一年生栽培草本。稈粗壯,直立,單生或少數叢生,高60-120cm,有時有分枝,節密被髭毛,節下具疣毛。葉鞘鬆弛,被疣基毛;葉舌長約1mm,具長約2mm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cm,寬達1.5cm,具柔毛或無毛,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國交緊密,成熟後下垂,長約30cm,分枝具角稜,邊緣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4-5mm;穎紙質,無毛,第1穎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尖,具5-7脈,第2穎與小穗等長,通常具11脈,其脈先端漸匯合成喙狀;第1外稃形似第2穎,具11-13脈,內稃薄膜質,較短小,長1.5-2mm,先端微凹。谷粒圓形或橢圓形,長約3mm,乳白色或褐色。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

資源分佈: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寒冷乾燥氣候。耐旱,耐鹽鹼。宜選擇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每殖。2-3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30-40cm開溝,溝深3-4cm,條播,播後覆土。 田間管理 苗期注意拔除雜草,收穫前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次。

【化學成份】去殼黍米含灰分(ash)2.86%,精纖維(crudefiber)0.25%,粗蛋白(crude protein)15.86%,澱粉(starch)59.65%,含油5.07%,其中飽和脂肪酸生為棕櫚酸(palmiticacid),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十七烷酸(daturic acid),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異亞油酸(isolinoleic aced)等。蛋白質(protein)主要有: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谷蛋白(glutelin),醇溶谷蛋白(prolamine)等種類。黍米又含黍素(miliacin),鞣質(tannin)及肌醇六磷酸(phytate)等。

【性味】甘;微溫

【歸經】大腸;肺;胃;脾經

【功能主治】益氣補中;除煩止渴;解毒。主治煩渴;瀉痢;吐逆;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瘡癰;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90g;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附方】1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 黍米汁塗之。 (《千金方》)2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 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搗末,以雞子白和塗之。 (《肘後方》)

【各家論述】

1.《吳普本草》:益氣補中。

2.《別錄》: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洩,除熱,止煩渴。

3.孟詵:患鱉瘕者, 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