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 陶弘景:蟹類甚多,蝤蚶、擁劍、彭螖皆是,並不入藥,惟蟹最多有用。未被霜,甚有毒,雲食水茛所為,人中之,不即療多死。服冬瓜汁、紫蘇汁及大黃丸皆得瘥。

2.《綱目》:蟹,橫行甲蟲也。雄者臍長,雌者臍團,生於流水者色黃而腥,生於止水者色糾而馨。凡蟹生烹、鹽藏、糟收、酒浸、醬汁浸皆為佳品,但久留易沙,見燈亦沙,得椒易腦,得皂莢或蒜及韶粉可兔沙、瞋,得自英則黃不散,得

【拼音名】Xie

【英文名】Crab

【別名】郭索、無腸公子、螃蟹、橫行介士、毛蟹、稻蟹、方海、勝蓄芳蟹、河蟹、淡水蟹、毛夾子、大閘蟹、方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方蟹科動物中華絨螯蟹和日本絨螯蟹的肉和內臟。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2.Eriocheir japonicus(de Haan)

采收和儲藏:多在立冬前後采捕,捕法可用竹籪或網具等。捕後洗淨燙死,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1.中華絨螯蟹,頭胸甲呈圓文武有,後半部寬於前半。一般長約55mm,寬61mm左右,個別可寬80-90mm。背面隆起,額及肝區凹陷,胃區前面具6個對稱的顆粒狀突起,胃區與心區分界顯著,前者周圍有凹點。額寬,分4齒,眼窩上緣近中部處突出,略呈三角形、眼1對,具短柄,能活動。前側緣具4銳齒,末齒最小而引入一隆線,斜行於鰓區外側,沿後側緣內方亦具一隆線。雄體螯足粗壯,比雌體的為大,掌與指節基部內外面密生絨毛,腕節內末端具1銳刺,長節背緣末端附近及步足的長節同樣均具1銳刺。步足以最後3對較為扁平,腕七與前節的背緣各具剛毛,第4步足前節與指節基部的背緣與腹緣皆密具鍘毛。雌體腹部近圓形,雄體略呈三角形,末端狹尖。背面青褐綠色,腹面色淡或灰白色。

2.日本絨螯蟹,形態、大小與中華絨蟹頗為近似,額分4齒,居中的兩齒較鈍圓,兩側的較尖銳,額後部的突起不若前種那樣鋒銳。前側緣另亦4齒,但末齒甚小,幾乎僅留痕跡。螯足掌節有厚密的絨毛,並擴展至腕節末端及兩指的基部,而指內緣的齒較鈍。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 1.常穴居於江、河、湖澤或水田周圍的泥岸,晝伏夜出,以魚、蝦等動物屍體或稻穀為食。秋季常回游到近海繁殖,雌蟹所抱的卵,至驚翌年3-5月間孵化,經多次變態,發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成長。

2.生活於河流中,以河口半鹹底層較多。

資源分佈:1.我國沿海各地均有他布。

2.他佈於福建、台灣、廣東等沿海。

【栽培】

生活習性,營水自由生活,鰓呼吸。雌雄異體,行有性生殖,個體發育過程中分為受精卵(胚胎)一幼體一成蟹三個變態時期,形態各異。1年後性成熟。

河蟹多居住於江、河、湖泊周圍的泥草或河灘的洞穴裡。在洞穴中越冬。為淺海裡生、淡水中長的回游性水生動物,在淡水中生長發育,到性成熟時即沿江河到河口區淺海中進行交配、受精和產卵。並孵化出蟹苗,稱為生殖回游,蟹苗(幼體)溯江、河而上,回游到淡水各種水體內,攝取食物,並生長發育到性成熟,是為索食回游。

養殖技術,當河口區水溫升高到10℃左右進,河蟹即開始交配,產出受精卵,產出的卵粘附在雌蟹的附肢上,一般在10萬粒左右,多者可達數十萬粒。受精卵在河口區孵化蟹苗。目前,各國都從撈苗開始人工養蟹,而孵化期是自然界裡完成。

飼養管理,養蟹池應選擇環境安靜、水源充足、土質較硬的地方,面積0.067-0.033hm2,坡度1:(3-4),深100-150cm,池中用磚石壘成50cm高的小島,內有蟹窩,窩內放入泥土,島上種植水省事植物。利用自然溝塘、稻田也可以養蟹。四周要設防逃設備。

蟹苗捕撈後,近距離可用水桶、水箱濕運,遠距離可用蟹苗箱干運,或用尼龍袋充氧運輸。蟹苗入池放養前應先施肥肥塘,再注入新水,一般在6月初至中旬進行。如果池浮游生物不夠,可投入適量搗碎的熟卵黃,待大眼幼苗蛻掉最後一次殼變為幼蟹後,即可喂小雜魚、糠蝦與豆餅、花生並絞碎潑酒入池飼喂。注意養成蟹時以池水淺,溶氧充沛為宜以植物餌料為食,在池邊投料。夏天可適當加深水位。注意防止天敵侵入和成蟹逃逸。冬季蟹有在洞內冬眠習性,也有在池塘泥底冬眠者,北方應加深水位,保證在冰層以下有1m水深為宜,以防冬季水干死蟹。

【性狀】

性狀鑒別(1)嘩 絨螯蟹,頭胸甲圓方形,後半部寬於前半部,額寬分4齒,前側緣有4銳齒。螯足雄性較雌性大,掌節與指節基部的內外側密生絨毛,步足最後3對較為扁平,腕節與前節有剛毛。腹部雌圓雄尖,表面橘紅色或土黃褐色。肢多脫落,殼硬脆,體軟,氣腥,味鹹。

(2)日本絨螯蟹,頭胸甲前窄後寬,額寬約當頭胸甲最寬處的1/3,前緣分4齒,中間2齒鈍圓,兩側齒尖銳,額後突起不及中華絨螯蟹鋒銳。

顯微鑒別,粉末特徵:中華絨螯蟹,黃棕色。1棒狀碎片淡黃色,胞腔明顯,壁薄,側壁微呈梯形,其上有細小分枝;有的一端較粗,另一端漸細至尖。2不規則狀物淡黃色或黑棕色,有形外側壁光滑,內側有密網紋。

【化學成份】

中華絨螯蟹可食部100g含水分80g,蛋白質14g,脂肪2.6g,碳水化合物0.7g,灰分2.7g;鈣141mg,磷191mg,鐵0.8mg,維生素(vitamin)A230u ,硫胺素(thiamine)0.01,核黃素(riboflavine)0.51mg,煙酸(nicotinic acid)2.1mg;微量(0.05%)膽甾醇(cholesterol)。還含三磷酸腺甘酶(ATPase),α皮黃質(α-doradexanthin),葉黃素(lutein),蝦黃質(astaxanthin)。

肌肉含10餘種游離氨基酸,基中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脯氨酸(prol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量較多。含酰基酶A脫氫酶(acyl-CoA dehydrogenase),磷脂(phospholipid),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前鰓及後鰓含環磷酸腺甘依賴性蛋白激酶(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後鰓含-5-羥色胺(serotonin)和多巴胺(dopamine)的受體,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C。

前鰓、線粒體部分、微粒體部分含Na=K-三磷酸腺甘酶。

血淋巴含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多巴(dopa)。

日本螯蟹肉及血中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物等。蛋白質經酸水解後得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胱氨酸(cystine),甘氨酸,組氨酸,亮氨酸(leucine),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脯氨酸,絲氨酸(serine),牛磺酸(taurine),色氨酸(tryptophan),酷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丙氨酸(alanine),精氨酸等。脂類有磷脂(phospholipid),膽甾醇(cholesterol),三酰甘油。糧尖有海藻糖(mycose),乳糖(lactose),麥芽糖(maltose),半乳糖(galact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巖藻糖(fucose),氨基糖(aminosugar),低聚糖(oligose),葡萄糖及果糖的6-磷酸酯(6-phosphate)。尚含有維生素(vitamin)A,硫胺素,核黃素,煙酸。非揮發性酸有枸櫞酸(citr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ic acid),乳酸(lact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揮發性酸有甲酸(formic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等。此外,還含β-羥基酰基畏酶A脫氫酶(β-hydroxyacyl-CoA dehydrogenase),β-乙酰畏酶A硫解酶(β-actoacetyl-CoA thiolase),去飽和酶(desaturase)等。

鰓含Na-K-ATP酶和甘油磷酰膽鹼(glyceryl phosphoryl choline)的縮醛(acetal)。

中食管腺含膽甾醇(cholesterol),菜幅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

肉球近方蟹全體含總脂肪酸,Δ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 (Δ5,8,11,14,17-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及花生酸(arachidonic acid)。

肌肉組織含磷脂酰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及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其脂肪酸組成多為不飽和脂肪酸。神經系統含磷脂(phospholipids),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dylserine),其組成脂肪酸有飽和及單烯酸(C16:0,C18:0,C18:1,C20:1)。此外,還有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眼含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包括蝦黃質(astaxanthin),含視紫紅質(rhodopsin)。鰓(gill)含Na-K-ATP酶。ΔΔ

【鑒別】理化鑒別,取本呂粉末2g於試管中加膠塞。[膠塞中間插入一彎管,另一端插入盛有Ca(OH)2溶液試管內]再加入鹽酸,立即塞緊則不斷產生氣泡,同時Ca(OH)2溶液變成白色渾濁,放置則有白色沉澱。

【性味】味鹹;性寒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散瘀;消腫解毒。主治濕熱黃疸;產後瘀滯腹痛;筋骨損傷,癰腫疔毒;漆毒。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或入丸劑,5-10g。外用:適量,鮮口搗敷;或絞汁滴耳;焙乾研末調敷。

【注意】

外邪未清,脾胃虛寒及宿患風痰者慎服。

1.《本草衍義》:此物極動風,體有風痰人,不可食。

2.《日用本草》:不可與紅柿同食。偶中蟹毒,煎紫蘇汁飲之,或搗冬瓜汁欽之,俱可解散。

3.《綱目》:不可同柿及荊芥食,發霍亂動風,木香汁可解。

4.《本草經疏》:跌打損傷,血熱瘀滯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結,與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熱惡寵之人,鹹不宜服。

5.《隨息居飲食譜》:中氣虛寒,時感末清,痰嗽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