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岳與《類經圖翼》

  【生平】

  張介賓(公元1563~公元1640年),字會卿,號景岳,又號通一子,浙江會稽(今紹興市)人。他是著名醫家,為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末著名針灸學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佚事】

  張景岳,生於明嘉靖四十二年。他從小喜愛讀書,廣泛接觸了諸子百家和經典著作。他的父親張壽峰是定西侯門客,素來通曉醫理。張景岳自年幼時就隨從父親學習醫學知識。13歲時,跟隨父親到北京,又師從京城名醫金夢石學醫,醫術長進很快。

  因為當時上層社會盛行理學和道家思想,所以,他閒暇之餘也博覽理學和道教方面的書籍,通曉易理、天文、道學、音律、兵法之學。同時,對醫學的領悟尤其多。張景岳可能受先祖以軍功立世的激勵,性格豪放的他曾經在壯年時參軍進入幕府。但是,在幾年的戎馬生涯中,他並無多少成就,從而使得張景岳功名壯志「消磨殆盡」,最終放棄了追求功利之心,解甲歸隱,潛心研究醫道。不久,醫技大進,名噪一時,被人們奉為仲景、東垣再生。在五十七歲時,返回南方,專心從事於臨床診療,著書立說。

  張景岳妙法逐鐵釘的故事

  相傳有一戶姓王的人家有個兒子剛滿一歲。這天,母親隨手拿了一枚釘鞋的圓鐵釘給孩子玩。小孩好奇,誤塞入口中,吞到喉間拿不出來,情況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連呼救命。 恰好張景岳路過這裡,查看後斷定鐵釘已入腸胃,小孩父母嚇得六神無主,連聲哀求張景岳想想辦法。

  張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記得《神農本草經》上有「鐵畏朴硝」一句話,於是想出一個治療方案。他取來活磁石一錢、朴硝二錢,研為細末,然後用熟豬油、蜂蜜調好,讓小孩服下。不久小孩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潤滑無稜,藥物護其表面,撥開一看,裡面正好裹著誤吞下的那枚鐵釘。小孩父母感激不已,請教其中的奧秘。

  張景岳解釋說:使用的朴硝、磁石、豬油、蜜糖四藥互有聯繫,缺一不可。朴硝若沒有吸鐵的磁石就不能附在釘上;磁石若沒有瀉下的朴硝就不能逐出鐵釘;豬油與蜂蜜主要是潤滑腸道,使鐵釘易於排出,而且蜂蜜還是小孩喜歡的調味劑,以上四藥同功合力,裹護鐵釘從腸道中排出來。

  小孩父母聽完這番話,若有所悟地說:「有道理!難怪中醫用藥講究配伍,原來各味藥在方劑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呀!」

  【著作與成就】

  張景岳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三書外,還撰有《景岳全書》等鴻篇巨著,故《浙江通志》謂「醫學至景岳而無餘蘊」,《會稽縣志》也稱其為「醫術中傑士也」。

  張氏對針灸學理論和實踐的發揮,除在《類經》中已有專節詳加論述外,主要見於《類經圖翼》一書。該書廣泛收集前人對經絡、腧穴及臨床灸法的論述,上自《內經》、《針灸甲乙經》,中到《千金方》、《外台秘要》,下至《乾坤生意》、《捷法》以及針灸歌賦,幾乎全被概括。

  《類經圖翼》共十一卷,比較系統地論述了臟腑、骨度部位、十二經脈的起止、經穴、諸證主治經穴及其他有關針灸技藝等內容,並能利用圖解形式加以說明。其中針灸經絡腧穴圖表多達七十九幅,頗為壯觀,利用圖譜、歌訣幫助學習者進行形象記憶。

  張氏提出了「陽非有餘」及「真陰不足」、「人體虛多實少」等獨特的理論,臨證多用溫補之法,體現在針灸治病上,張氏則主張使用灸法。張氏認為:某些病的治療,灸法應當勝於方藥。

  總之,張介賓在《類經》、《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中,對針灸學的理論既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繼承,又有所創新與發揮。並且,在《景岳全書》中亦有不少關於針灸內容的論述,表明張氏醫學知識的淵博,精通門類之眾多,一般醫家是難以與之相提並論的。另外,他在總結、分析針灸醫理方面獨樹一幟,很多學術思想受到後世醫家的尊崇。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