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在醫藥方書中的位置與實際應用

脈診在醫藥方書中的位置與實際應用等問題,是脈學中的一個學術色彩很濃的臨床實際問題。對此在脈法的起源形成階段亦即古代脈法階段,已於有關各專題敘述過了。這裡主要就《脈經》或說《脈經》以後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做一專題的討論。

脈法出自醫經家,見於《漢志》,謂:「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是,調百藥齊和之以宜。至齊之德,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扁鵲是醫經一派的代表人物,《漢志》醫經家記載了《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在《史記·扁鵲傳》中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再加上現傳世的醫經專著《內經》中以充分的「內證」,脈法之出於醫經一派殆無疑義。經方家則不然,《漢志》說:「經方者,本草石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干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可見醫經是以解剖為基礎,脈法由醫經而出是自然的,經方是以本草等藥物的作用等為基礎亦就無從出現脈法(至今民間草藥醫仍不診脈)。仲景是經方家,但他打破醫經經方的界限,撰用《索問》、《九卷》等書引進脈法而著《傷寒雜病論》,提出「平脈辨證」從而建立超臨床醫學體系。所謂經方亦就是醫方,如諸子書亦可稱經,書的各部分可有「經上」、「經下」、「內經」、「外經」等等,這與「內篇」、「外篇」等含義是相同的。古代的經是穿連典冊書籍的繩子,是絲質的,如果是皮條就叫做「韋」了(後來變成了緯宇)。《漢志》經方有十一家之多。這個經字原沒有神聖經典等含義(醫經的經字亦是如此)。因此經方亦就是醫方在使用中有效麗記錄下來的冊籍,目前可以見到的仲景以前的醫方中,例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漢代醫簡》及其他如《流沙墜簡》中的醫簡等,其中就不言脈。仲景以後的醫方,例如《千金》、《外台》等書中所收的亦不言脈(言脈的都是仲景書的原文)。

根據以上的事實說明仲景引脈法到經方中來,但沒有即時得到繼承和推廣。直到宋元時期醫書專著日多,名家學者亦日出,脈證的結合應用才得到發展,但此時脈學成為專門之學與《內經》仲景時代的性質已不相同了,病、證、脈的結合使用成為了另外的一種形式。在脈的指標標準等方面雖較古代脈法有某些進展,但失去的卻是脈證關係的不少具有辨證意義的部分,使兩者的關係呈現「各自為政」,是相互配合而不是辨證地分析認識,尤其是對脈的認識和使用有很明顯的僵化固定之弊。這個問題出自《脈經》之後,它對脈法有影響,對證候診斷治療亦即病證的辨治亦有影響。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