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脈之單脈介紹

《脈經》:「寸口脈襦,陽氣弱,自汗出,是虛損病。關脈襦,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尺脈濡,苦小便難。」

《脈訣》:「濡者陰也,主少力,五心煩熱,腦轉耳鳴,下元極冷。濡脈關前人足汗,當關氣少精神散,尺部綿綿即惡寒。」

《活人書》:「濡主冷證。」

《三因方》:「濡為弱、為痺、為自汗,為氣弱,為下重。」

《診家樞要》:「濡為氣血俱不足之候,為少氣,為無血,為疲損,為自汗,為下冷,為痺。左寸濡,心虛易驚、盜汗,短氣;關濡榮衛不和,精神離散,體虛少力;尺襦,男為傷精,女為脫血,小便數、自汗多。右寸濡,發熱憎寒、氣乏體虛,關濡脾軟不化物,胃虛不進食;尺濡下元冷憊,腸虛洩瀉。」

《外科精義》:「濡主胃氣弱,癌腫得之補虛、排膿托裡。」

《瀕湖脈學》:「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痾。」

《診家正眼》:「濡脈主陰,髓竭精傷。左寸見濡,健忘驚悸;右寸見襦,腠虛自汗;左關逢之,血不營筋;右關逢之,脾虛濕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尺得之,火敗命乖。」

《醫學入門》:「襦為亡血為冷痺,虛汗不止又乏氣,蒸熱飧洩下體重。」

《古今醫統》:「濡為氣虛之候,表虛少氣為原:左寸心驚噫氣,左關體弱目昏,左尺傷精陰痿,小水頻數血崩;右寸虛汗,或為痔漏下血,右關食積,右尺虛瀉未寧。

《醫宗金鑒》:「濡陽虛病。」

《脈訣匯辨》:「濡主陰虛,髓竭精傷。左寸濡者,健忘驚悸。濡在左關,血不榮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寸濡者,腠虛自汗;濡在右關,脾虛濕侵,右尺得濡。火敗命傾。」

《脈訣刊誤集解》:「濡主少氣,五心煩熱,腦痛耳鳴,下元冷極。關前自汗,當關少氣尺部惡寒。」

《脈訣啟悟註釋》:「濡主陰虛,髓竭精傷,病因新暴,勢必垂亡。右寸脈濡,腠虛自汗,左寸脈濡,健忘驚悸;左關脈濡,血虛筋攣;右關脈濡,脾虛濕侵;左尺脈濡,精血枯損;右尺脈襦,火敗命乖。」

《三指禪》:「濡主血虛之病,又主傷濕。」

《脈如》:「濡為中濕、為自汗、為冷、為痺,寸濡日陽虛,關濡臼中虛,尺濡曰濕甚,為洩瀉。」

《脈學闡微》:「濡脈為氣血不足、諸虛,濕傷氣血。左寸濡,心虛驚悸、胸滿氣短、盜汗失眠。左關濡,右脅脹滿不適,必煩喜怒,血不榮筋雨筋攣疼痛。左尺濡,男子傷精、女子脫血、腰腿酸痛。右寸濡,咳逆憎寒、胸悶氣短、自汗。右關濡,脾胃虛弱、胃脘脹悶、消化遲鈍、虛腫身倦、食少。右尺濡,下元虛冷,腸虛洩瀉,便溏、肢冷。」

綜上所述,濡脈主病,有謂陽虛,有謂陰虛,各家所見略有不同。按濡脈主病,既主陽虛,又主陰虛。當根據三部九候所見之不同而為分別。寸口脈濡多陽虛,例如心肺元氣虛憊,兩寸皆濡。左尺脈濡,多為精血枯損之腎陰虛;右尺脈濡,多為下元冷極之腎陽虛。濡脈見於浮分多陽虛;見於沉分多陰虛。《脈如》說:「濡在浮分,濡脈之軟弱,從小而漸至無力也,氣雖不充,血猶末敗。「又《脈訣匯辨》論濡脈主病說:「按浮主氣分,浮取之而得者,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又主四體骨蒸,蓋因腎氣衰絕,水不勝火耳!」

濡脈主濕,非因濕邪阻壓脈道所致,而是陽氣虛為主因。濕為陰邪,傷人陽氣,凡陽虛之體,濕亦易侵。尤以脾腎之陽最為發病契機,脾主運化水濕,陽虛則水濕失運而聚;腎陽虛,氣化失司而水濕停蓄,因此,無論外濕侵襲,或內濕停聚,均是陽氣不足之征。當然,水濕積聚,更使陽氣虛衰,鼓動血行無力。所以脈象浮而柔細無力。此即濡脈至濕的脈理所在。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