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學在新中國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現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經歷了曲折前進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革」前。新中國成立以後,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醫學倫理思想和醫學倫理原則,在更加廣泛的範圍內得到體現和發展。在這段時間,黨領導全國人民對舊中國遺留下的醫藥衛生事業進行了改造和整頓,並確定和落實了黨的衛生工作「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四大方針,還組織力量防治危害人民最大的疾病,嚴格控制烈性傳染病,如霍亂、鼠疫、血吸蟲等。與此同時,黨在社會範圍內開展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相教育,倡導學習白求恩精神,爭取做白求恩式的醫生,清除剝削階級思想影響,廣大醫務人員思想覺悟和醫德修養顯著提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們紛紛奔赴戰場,為中朝人民和志願軍傷病員服務,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和平建設時期,也譜寫了像搶救邱財康等階級弟兄生命的一曲曲醫學人道主義的凱歌,為社會主義醫學人道主義譜寫了新的篇章。

第二階段:(1966—1976年)「文革」動亂的十年。這十年的醫德是科學與愚昧的搏鬥,是團結髮展中西醫與摧殘中西醫相結合思想的搏鬥。社會主義醫學人道主義精神遭到嚴重損害,社會道德和醫德出現倒退。但也不能忽視在這時期有許多醫務人員仍然是忠於職守,抱著對人民健康負責地態度,勤奮工作,並且仍然保持著高尚的醫德情操。

第三階段:(1976—1988年)自20世紀70年代末醫學倫理學在中國復興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把職業道德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1981年和1988年,國家衛生部先後頒發了《醫院工作人員守則》、《全國醫院工作條例》、《醫院一般醫德規範細則》等,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醫德的形成。

總的來說,建國後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國的衛生政策側重於預防為主,衛生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中西醫結合上,體現了社會主義醫學倫理學的價值取向,即為社會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但這一時期我國的醫學倫理學理論基礎相對薄弱,主要依靠政治哲學對它指導,即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是醫學倫理學價值判斷的準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