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

他榮獲「河北省首屆十二大名中醫」稱號,臨床以心腦血管病及疑難雜病為主,療效卓著。在傳承中,他傳醫德、師德,樹立嚴肅的學者風範。獲河北省科技廳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河北中醫藥學會著作一等獎一項;國家三、四批優秀傳承導師獎二項;主持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撐計劃課題各一項。

李士懋,男,1936年7月生,山東龍口人,本科學歷,河北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一批傳承博士後導師。

196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業,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品審評專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8年由河北省衛生廳、人事廳、中醫藥管理局授予「河北省首屆十二大名中醫」稱號。

一、臨床情況:1962年分配大慶石油總醫院工作,1979年調河北中醫學院任教。病房工作12年,門診40年,退休後門診仍每週堅持3~4個半天,每次門診量在60左右,外地病人佔半數。以心腦血管病及疑難雜病為主,療效卓著,群眾公認度和社會影響力較大。

二、傳承情況:隨診者主要為國家高徒、優才,本校師生等。在傳承中,著重解決傳什麼、怎麼傳、如何發揚三個問題。

一是傳什麼。傳醫德、師德,將所知的點滴都教給學生,治病不為經濟利益所誘,摒除江湖習氣,樹立嚴肅的學者風範;建立中醫平脈辨證思辨能力。

二是怎麼傳。在帶教與講授中,採取三步教學法:第一階段跟師診治,大約一年,熟悉老師診治的基本方法;第二階段獨立診治,學員寫好病例後老師予以批改,指出對與錯,講明道理;第三階段學員互為師傅,互改診治方案,最後老師定,指出對錯。每週一次病例討論,一次講課。

三是如何發揚。傳統中符合中醫固有規律的要發揚並以現代科研手段研究中醫。提出以證為核心的研究方法,如已立項的「汗法治療寒凝證的臨床研究」,既符合中醫固有規律,又是結合現代科研手段在傳承基礎上的發揚。

四是深入基層傳承。名中醫工作室在承德、易縣、清河縣、涉縣建立了分站,為基層人員義診、會診、講課。

三、科研成果:獲河北省科技廳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為第一主研人);獲河北中醫藥學會著作一等獎一項;獲國家三、四批優秀傳承導師獎二項;主持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撐計劃課題各一項。

四、主要學術成就:已出版學術專著12部,發表學術論文114篇。

(一)在《溯本求源·平脈辨證》中提出「溯本求源,平脈辨證」的學術體系,具體化為六點: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胸有全局,以脈定證,虛實為綱,動態辨證,崇尚經方。

(二)在脈學三書中,提出脈診為四診之首,在辨證中權重占50—90%;脈無假;脈以虛實為綱;診脈要明於理而不拘於跡;脈象要素不逾七個方面:即脈位、脈體、脈幅、脈力、脈率、脈律、脈形。

(三)在溫病學三書中提出溫病的本質是鬱熱;溫病只有溫熱與濕熱兩類;溫病只有氣血傳變;「在衛汗之可也」不是治法,而是測汗法;溫病治療大法為「透、清、滋」等。

(四)在《汗法臨證發微》中提出汗法不僅治表證,也用於裡寒證。寒凝證的標準為脈痙、寒象、疼痛,脈痙占寒凝證權重80%;汗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八法皆可為汗法;汗透標準為正汗出,汗出未透的標準為脈痙;汗法治療呼吸、循環、泌尿、消化等病,機理與西醫相通,為中西結合提供依據。

(五)在《火郁發之》中對火郁的概念、分類、病因病機、傳變、臨床特點、火郁證標準、涵蓋範圍、治則治法、方藥等,盡皆論之,並附大量病例以證之。

五、同行認可情況:在中國中醫藥報全文連載《溫病求索》、《脈學心悟》,路志正「求知路上的一盞明燈」—評李士懋教授的《冠心病中醫辨治求真》,王永炎院士《相濡醫集·序》、李經緯《冠心病中醫辨治求真·序》,王振瑞《冠心病中醫辨治求真·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關於出版《李士懋田淑霄醫學全集》的證明函均對其學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曾多次應邀到北京、廣州、上海、西安等地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訓班」講學。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