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蘿子

【出處】出自《海藥本草》

【拼音名】Shi Luo Zǐ

【英文名】seed of Dill

【別名】時美中、蒔蘿椒、小茴香、癟谷茴香、土茴香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蒔蘿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ethum graveolen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產成熟時采收果枝,打攻果實,去淨雜質,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稀為二年生,高60-120cm。全株無毛,有強烈火香氣。莖單一,直立,逕0.5-1.5cm。基生葉有柄,葉柄長4-6cm,基部有闊葉鞘;葉片輪廊寬卵形,三至四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絲狀,長4-20mm,寬不及0.5mm;莖上部葉較小,分裂次數少,無葉柄,僅有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直徑5-15cm,傘輻10-25,無總苞片;小傘形花序有花15-25;無小總苞片;花瓣黃色,長圓形,小舌片近長方形,內曲;萼齒不明顯;花柱短,花柱基圓錐形至墊狀,雙懸果扁壓卵形,長3-5mm,寬2-3mm,成熟時褐色;背稜細而明顯突起,側稜有狹翅,每稜槽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我國東北、甘肅、四川、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

資源分佈:原產歐洲南部。

【性狀】

性狀鑒別 雙懸果多分離為分果,呈扁平廣卵形,長3-4mm,寬2-2.5mm。表面呈棕以,側稜延展呈翅狀,合生面中央有一條稜線。氣微香,味辛,麻舌。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黃棕色。一油管共同棕色,分泌細胞表面觀呈不規則形,含共同棕以分泌物。2鑲嵌細胞狹外排列整齊,壁薄波狀,常數個為一組,以長軸不規則方向嵌列,常與大型中果皮細胞相連。3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含糊粉粒及小簇晶。4網紋細胞存在於維管束周圍,壁較厚,有孔。5表上以細胞類多角形,排列整齊。

【化學成份】

果實含葛縷酮(Carvone)、檸檬烯(Limonene)、蒔蘿油腦(DillaPiole)、佛手柑內酯(Bergapten)、傘形花內酯金合歡醚(Umlbel-liprenin)即7-羥基香豆精金合歡醇醚、蠟、蠟及γ-谷甾醇(γ-sitosterol)等。

種子、莖、葉含6,7-二氫-8,8-二甲-2H,8H-苯並[1,2-b:5,4-b]二吡喃-2,6-二酮[6,7-dihydro-8,8-dimethyl-2H,8H-ben-zo(1,2-b:5,4-b)dipyran-2,6-dipyran-2,6dione],東莨菪素(scopolentin),花椒內酯(xanthyletin)[2]。另外,種子中還含有16種揮發油成分,主要為α-葛縷酮,檸檬烯,水芹烯(phellandrene),二氫葛縷酮(di-hydrocarvone)[3]。

【藥理作用】種子中所含的非萜類油有抗真菌作用[1]。

【炮製】

簸去泥屑,揀淨梗及雜質。

1.《品彙精要》:水洗微炒用。

2.《本草從新》:炒黃得酒良。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歸脾;胃;肝;腎經

【功能主治】溫脾開胃;散寒暖肝;理氣止痛。主治腹中冷痛;脅肋脹滿;嘔逆食少;寒疝。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g;或入丸、散。

【注意】氣陰不足及有火者不宜。《海藥本草》:不可與阿魏同合,奪其味爾。

【附方】1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食不下及脅痛:蒔蘿,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三十丸,青皮湯下。(《普濟方》蒔蘿丸)2治疝氣偏墜,女子瘕病:蒔蘿一兩二錢。炒褐色,為細末。無灰好酒調服。(《攝生眾妙方》)3治閃挫腰痛:蒔蘿,作末,酒服二錢匕。(《永類鈐方》)

【各家論述】

1.《隨息居飲食譜》:溫胃健脾,散寒止痛,殺蟲消食,調氣止嘔,定腰、齒疼,解魚肉毒。

2.《海藥本草》:主膈氣,消食,溫胃,善滋食味,多食無損。

3.《日華子本草》: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髒及壯筋骨,治腎氣。

4.《醫林纂要》:潤腎補腎,補命門,暖丹田,開胃調中,上達膻中,舒肝木,達陰鬱,舒筋,下除腳氣,治寒疝。

5.《本草求真》:小茴,與寧夏大茴同功,入肝燥腎溫胃,但其性力稍緩,不似大茴性熱,仍看證候緩急,分別用之耳。酒炒鹽水炒,各隨病症活用。

6.《本草正義》:蒔蘿子,藏器謂治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兩脅痞滿;《日華》謂健脾開胃,殺魚肉毒,治腎氣。皆溫辛行氣散寒之功,治諸疝最佳,然辛香燥烈,耗氣傷津,止可藉以行經,不可獨任重任。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