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仁

李濟仁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1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

 李濟仁: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

● 他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和400餘部新安醫籍的原貌

● 他提出「痺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制定辨治頑痺四法,創立效方驗方

● 他突破家傳囿規,進行開放式的醫學傳承,培養了一個博士團隊

自古名醫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國醫大師不是來自省城,不是來自中醫醫院,而是來自於偏處一隅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中醫科。

李濟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他主張立功,倡立「痺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在醫教研崗位上引領學術發展方向,成為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他講究立言,帶領家庭乃至一個博士團隊,著書立說,傳承發展新安醫學。

志存高遠  仁心濟世

從鄉醫到全國名老中醫

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餘,三診後,嚴鳳英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藥了。

1931年的寒冬,地處徽州歙縣橋亭山鳳逸村的貧苦篾匠李榮珠喜得貴子,取名李元善。幾十年後,李元善從鄉村醫生一步步成為新安醫學傳人,成為全國名老中醫和國醫大師。

7歲時,李元善開始學四書五經。他天資聰穎,樂于思索,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943年,他遵從「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的古訓,跟隨當地名醫汪潤身學醫,3年苦讀出師後,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師學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定潭向有車頭寺,半夜叫門一帖傳。」山村的夜裡,一片漆黑,鄉親們提著燈籠去定潭求張根桂看病的情景,給幼小的李元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張根桂是新安世醫「張一帖」第十三代傳人。李元善心中萌生念頭,「不當醫生則罷,當就當這樣的名醫。」於是,他毛遂自薦拜張根桂為師,並改名李濟仁,意為「仁心濟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從1949年起,李濟仁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解放後,他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還參與安徽中醫學院和附院的籌建工作,並擔任內經教研組組長、大基礎教研室主任等職。隨後在歙縣人民醫院、安徽中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皖南醫學院等單位工作。

多年來,李濟仁敏而好學,精勤不倦,在掌握複雜而深厚中醫學知識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對一些疑難雜症屢起沉痾。

早在1965年,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餘,屢服進口高效安眠藥無效。李濟仁回憶,當時嚴鳳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頭昏煩躁,腰膝酸軟。李濟仁分析,失眠時久,諸治不應,應當從肝論治,以滋肝陰為主,輔以安神。於是,他開出了鎮肝益腎、陰陽並調的方子。服7劑後,患者能睡4個小時。李濟仁按照時間醫學,囑咐患者在午後及晚睡前各服一次,以便藥效更好發揮。三診後,患者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藥了。

1981年的夏季,53歲的黃某手術後高熱達41℃,致使頭痛、神志不清。醫生採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熱,均無效。午夜時分,院長派人請李濟仁會診。李濟仁認為患者因暑熱交蒸,致高熱不退,開出解表祛暑、芳香化濕的方藥,如香薷飲、加減白虎湯等。服下不久,患者便退燒了。

由於醫名遠播,療效顯著,來自全國各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慕名求診者紛至沓來。李濟仁也先後獲得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等一系列榮譽。

杏林伉儷   風雨同行

從徒弟、女婿到「張一帖」傳人

夫妻共同繼承「張一帖」家傳,先後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同被遴選為「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幾十年來,二人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纍纍碩果。

定潭的「張一帖」源遠流長,至今有450餘年的歷史,傳15代,被譽為新安醫學第一家。張一帖遠祖可上溯到北宋名醫張擴,張擴之後人張杲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史著作《醫說》的作者。張氏還著有《醫流論》、《傷寒徹要》、《秘方奧旨》等書,影響深遠。

時光荏苒,世醫傳給了明代嘉靖年間的張守仁。由於他醫術高超,常一劑而愈,始稱「張一帖」。他以仁慈為本,對待患者不論貧賤均能悉心治之。特別是冬春流行病高發季節,都藥物熬製後放置在茶水中,日夜無償供應,村民和過路人因此受益。

舊社會,家傳技術多傳子不傳女。張根桂對祖傳「末藥」加以完善,創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減法,進一步提高了療效,其以「穩、准狠」為特點,辨證准、用藥精、劑量重,往往一二劑即起痾回春。國學大師吳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訪京師名醫皆不效,回家鄉歙縣以後,經張根桂醫治而愈,感佩之餘,特奉贈一聯「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然而,張根桂唯一的兒子夭折,次女張舜華便立志學醫。她勤學苦練,親自上山採藥,配藥嘗藥,以至誠至孝感動了父親,多年後悉得家傳,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張一帖」。

作為徒弟,李濟仁朝吟夜誦,勤於實踐,與小師妹張舜華一起跟師抄方、巡診,同採藥、製藥。張根桂看在眼裡,喜在心中。李濟仁聰慧過人,老實能幹,處理疑難雜症很有一套,令老師刮目相看,尤為欣賞。不久便把女兒許配給他,同時把家學也傳了他,與張舜華同為「張一帖」的第14代傳人。大概還有這樣的君子協定,即未來李濟仁的第一個兒子要隨母姓張。

解放後,李濟仁夫婦二人先後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夫妻二人不僅在醫術上繼承「張一帖」,還繼續著「張一帖」捨醫送藥的傳統。幾十年來,他們無論多麼繁忙,每年都會定期返回家鄉為鄉親們贈醫施藥。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李濟仁夫婦還為國內外1萬餘人次的患者提供了「無償函診服務」。

獨創新解  學文並茂

從傳統醫學到現代科學研究

他注重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以及《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從臨床實踐中加以體悟,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提出「痺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痺四法,創立「歸芎參芪麥味方」。

「北協和,南弋磯」是過去人們對全國西醫院的最好評價。李濟仁所在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迄今已有120多年。蔣介石、孫科等來該院視察過,吳紹青、沈克非、陳翠貞等名醫先後任職。在這樣一所有名氣的西醫院搞中醫,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醫出書,中醫也出書,西醫搞科研,中醫一樣搞科研。」李濟仁憑借不服輸的性格,孜孜以求、奮力拚搏,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在皖南醫學院和弋磯山醫院「四大支柱」和「四大名師」中,李濟仁名列其中。

李濟仁業醫60餘年,在醫治外感病、急症等方面,承繼「張一帖」心法,以認證準確為基礎和前提,用藥猛、擇藥專、劑量重,往往1劑奏效;辨治雜病,則合參新安汪機「培元派」提出的調補氣血、固本培元思想,重視培補腎本,辨證靈活機變。如對於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李濟仁系統提出以補腎法為主,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的方法,治癒數例。

李濟仁根據新安醫家診治痺證、痿證的基本特色與規律,臨床上既強調鑒別,又強調辨治痺痿同病,提出「痺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痺四法,即頑痺從虛、從瘀、從痰辨治,痺痿同病則重調肝腎,兼以健脾和胃、養血舒筋。

15歲王某,四肢痿弱無力,走路如鴨行,經常跌倒。經大醫院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長期服用激素、維生素等無效。患者父母慕名來求治。李濟仁檢查後,診斷為肝腎兩虛型痿證,以《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確立了補腎益肝、舒筋活絡的治則。服用一段時間中藥後,患者四肢感覺有力。李濟仁根據病情連續調方數次,又囑咐其堅持鍛煉,不久,患者病情大有好轉,臂力增,腿力強,近如常人。

對於疑難病證,李濟仁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爐。治療胃病倡導「和、降、溫、清、養、消」六法,等,並創立了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痺證的「清絡通痺飲」、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腎湯」、治療乳糜尿的「苦參消濁湯」等效方驗方。

李濟仁身體力行於新安醫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之特色規律,帶領學生成功還原了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成為研究新安醫學的奠基人。

他獨著、主編《濟仁醫錄》、《痺證通論》、《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學術著作14部,發表論文112篇,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評價其「獨創新解,學術並茂,發前人之奧妙,作醫津之寶筏。」

不囿家規 培養後學

從名醫世家到博士團隊

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家族鏈;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張一帖」世醫傳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級學徒2名,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家族鏈傳承方式是新安醫學的顯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