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教育–清代

機構設置

清代受清政府廢止針灸科及西學傳入的影響,針灸教育受到嚴重摧殘,這一時期的針灸教育與管理可分為兩個歷史時期,公元1644年~1822年是一個相對穩定和有所發展的時期,公元1822年,清政府下令「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從此之後,針灸醫學便處於日趨衰落的境地。

清政府雖然不如前朝歷代政府那樣重視針灸,但在公元1822年以前太醫院中仍設立針灸科。醫藥教育(包括針灸)則分內教習與外教習兩種。內教習為教授內監之習醫學者,外教習為教授普通平民及醫官子弟之習醫學者。太醫院開始有十一科,包括針灸科在內,公元1797年,太醫院將十二科縮減為九科,其中仍有針灸科。清朝前半期的針灸教育仍有官方教育的成份,各府、州、縣設置醫學,主管地方醫學教育。公元1822年以後,由於清政府下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故針灸教育之責完全流入民間。


清太醫院 清太醫院印  清道光皇帝禁針詔


清太醫院                                 清太醫院印                         清道光皇帝禁針詔

教材

清代與明代要求大致相同,但實際上所習課目主要是《醫宗金鑒》、張景岳《類經》及《類經圖翼》、《本草綱目》,而至晚清考試則多從《醫宗金鑒》出題。從清代的針灸文獻看,也是受《醫宗金鑒》、《類經圖翼》影響最大,許多針灸書實際上就是此二書化裁而來。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


《醫宗金鑒》  《醫宗金鑒》                 《類經圖翼》


《醫宗金鑒》                 《類經圖翼》

教學方法

清代醫學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太醫院使(最高行政官)張仲元奏請開辦太醫院醫學堂,以培養新型的中西醫高級人才。學生分為「中學班」、「高等班」兩班,每班各六十人。其中中學班五年制,學習科目以中醫傳統課目為主,兼學西醫基礎知識;高等班為八年制,主要學習西醫課目,兼學中醫臨床及中醫基礎。並且制定相應的《太醫院開辦醫學堂章程》,明確提出「智育、體育、德育三者並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夠提出培養智、體、德並重的中西醫學結合通才的培養模式的確是一個創舉。不過從時間上看,恐怕第一屆學生都沒能畢業。

考試方法

凡到太醫院學習者,通常要經六品以上同鄉官員推薦,滿人要經該管佐領推薦,並由本院醫官作保,由首領官而試,粗知醫理,且通曉北京話,合格者方可入學,稱之為醫生。入院學習後,稱為肄業生。一般肄業生學習3年期滿,由禮部堂官來主持考試,合格者標為醫士,不合格者繼續肄業,以待再考。凡肄業一年以上,經季考3次,名列一等者,遇糧生有缺,可呈報禮部遞補,不再考試。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