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蜈蚣

  蜈蚣是一種常用中藥材,主治風毒瘡腫、惡血聚積、小兒驚風和痙攣抽搐等,在國內外醫藥市場上需求量很大。現將人工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飼養與管理

  人工養殖蜈蚣有兩種方式

  1、半自然狀態下室外養殖多採用池養方式。養殖池要建在通風,排水條件好。向陽的地方。從地面向下挖80厘米深,面積為5一10平方米。緊靠圍牆內側繞口周建一條寬10厘米、深3厘米的水溝,靠溝的裡側建一條寬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用來投放飼料。養殖池的上方要搭棚遮蔭和防雨淋。為了防止蜈蚣逃跑,養殖池要求四壁光滑和建造水溝;池底鋪10厘米左右厚的疏鬆細沙土,然後填3厘米厚的已發酵的畜糞,糞上撒些雞毛、雞骨,最後鋪上碎瓦片或碎石。

  2、室內全人工養殖有缸內放養和室內放養兩種

  1缸內放養:在室內設置若干瓦缸,缸的底層鋪放厚約10厘米的泥土,土面堆若干層瓦片、石塊等,上面再覆蓋小塊麻袋片,缸口用細鐵絲網製成的罩覆蓋;

  2室內放養:飼養室用的房間最好有天花板,或在屋頂鋪設鐵絲網,還要設置鐵紗門和鐵紗窗,以防蜈蚣外逃。室內四周用瓦片、沙、石塊和少量泥土堆疊在瓦石堆中,盡量多創造一些適合蜈蚣棲息的縫隙場地。為充分利用空間,瓦石堆可盡量堆疊高些。

  人工飼養可因地制宜選擇飼料,如各種昆蟲、蚯蚓、魚、蝦、蛋、肉類、動物血、雜骨和瓜果等。但要求新鮮,腐臭或不新鮮的食物不能喂。可每隔2~3天喂一次,但第二次喂時,需將上一次的殘餘食物清理掉。蜈蚣有飲水習性,每次餵食時要在飲水器皿內放足夠的水。

  第一批養殖的蜈蚣種源,多來自捕捉的野生蜈蚣。作為種用,要求選擇已有3~5年齡,達到性成熟的蜈蚣,並且體健活躍,背烏亮有光澤。雌雄搭配比例以10:2為宜。

  蜈蚣視力白晝差於夜晚,大多不合群,晚上8~11時是捕食高峰。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10℃以下蜈蚣不活動,低於0℃對其生存不利。天氣悶熱、雷陣雨後的夜晚活動頻繁,颳風下雨時活動少。故蜈蚣活動程度與氣候因素有關,應隨時注意調節。為了使蜈蚣安全過冬,可在飼養池中挖一條80~100厘米深的溝,將垃圾與挖出的土以l:2的比例拌勻,將溝填平。然後蓋上瓦片、碎磚,將蜈蚣放人。在瓦片碎磚上再蓋一層稻草或細土,使土溫升高並保持穩定,保證蜈蚣安全越冬。如在室內養殖,應將門窗關閉並掛上草簾,必要時用炭火加溫,提高室內溫度。

  二、蜈蚣的繁殖

  繁殖蜈蚣首先要進行雌雄鑒別,掌握雌雄比例。比較準確可靠的鑒別方法是:用手指輕擠其尾部生殖器,以有無退化生殖肢來確定雌雄性別。雌性蜈蚣前生殖節的腹板無生殖肢,而雄性蜈蚣則有一對退化的生殖肢和陰莖。蜈蚣為卵生,每年春未夏初卵粒逐漸發育成熟,從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產卵旺盛期。雌蜈蚣產卵前體態臃腫,腹部幾乎貼近地面,行動緩慢,並會自行挖好淺洞穴,產卵。孵化一般在洞穴內進行,也有選擇凸凹不平的石塊底下或樹根附近產卵的,每次產卵20~60粒。蜈蚣生命週期一般是5年,少數個體可達6年,最大體長可達17厘米,最大體重可達14克。蜈蚣長到4年後性成熟,開始第一次繁殖;第5年進行第2次繁殖。

  三、敵害和病害

  蜈蚣的天敵有老鼠、石龍子、贍蜍、螞蟻等。蜈蚣在孵化和蛻皮時動作遲緩,易被蟻群乘虛而入,只要幾小時就可被咬死吃掉,故要提早防治螞蟻,池養蜈蚣還應注意防止雞和鳥竄入。蜈蚣的病害比較少,但在6一8月高溫季節,如果溫度過高,易遭綠僵菌的侵害。被感染的蜈蚣皮膜上出現黑色小點,以後小點浸潤擴大,體色失去光澤,食慾消失,乃至消瘦死亡。預防綠僵菌的傳染,關鍵是要注意調節溫度,不讓飼養場過於潮濕。

  四、捕捉和加工

  1、捕捉蜈蚣,可先用木棍將蜈蚣輕輕壓住,然後用食指準確地重按頭部迫其毒胯張開,再用拇指與中指捏住頭部,迅速投入容器內。也可用竹夾或鐵夾捕捉。捕捉時如被其蜇傷,被蜇處會劇烈疼痛,但無生命危險,可用氨水或花露水塗抹,也可用雞蛋清或清涼油塗抹,或用大蒜搗爛外敷。

  2、蜈蚣的加工方法是:將蜈蚣放人熱水中燙死後,用手指從頭到尾擠出腸內物,取與蜈蚣等長的兩端尖的竹籤,一端從腹面插進蜈蚣頭部與軀幹第一節問,另一端插進尾部,撐好理直,再用薄竹片按10條一排夾好,曬乾或烘乾均可,但要盡量避免折頭斷尾。如不慎有斷肢脫落,也可收集起來一併銷售,其藥用價值不變。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