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經產地初加工後,剔除了雜物和藥材的質劣部分,保證了藥材質量,同時可防止霉爛腐敗,便於貯藏和運輸,從而可以提高藥材在臨床上的療效。在初加工時按藥材和用藥的需要,進行分級和其他技術處理,有利於藥材的進一步加工炮製和充分發揮其藥用功效
中草藥采收後,絕大多數尚呈鮮品,因藥材內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時加工處理,很容易霉爛變質,其藥用的有效成分亦隨之分解散失,嚴重影響藥材質量和療效。所以,除了少數要求鮮用或保持原狀外,大部分藥材必須在產地初步加工。藥材經產地初加工後,剔除了雜物和藥材的質劣部分,保證了藥材質量,同時可防止霉爛腐敗,便於貯藏和運輸,從而可以提高藥材在臨床上的療效。另外,在初加工時按藥材和用藥的需要,進行分級和其他技術處理,有利於藥材的進一步加工炮製和充分發揮其藥用功效。
產地初加工的方法
中草藥種類繁多,品種規格要求不一,各地傳統習慣也不相同,故加工方法各異。現將各類藥材於產地進行初步加工的常用方法分述如下:
一、根及地下莖類藥材
(一)分級 將藥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後,按不同大小進行分級,以便於加工,如三七、巴戟、延胡索、浙貝母、白芷等。
(二)清洗 藥用部分采收後,可於河水、塘水、山間流水或自來水洗淨泥沙,除去殘留枝葉、蘆頭和鬚根。亦可不水洗,讓其干後泥土自行脫落或待乾燥過程中再通過搓、撞除去。
(三)刮皮 藥材采收後,對於干後難以去皮的根莖,應趁鮮及時刮去外皮,然後曬乾,使顏色潔白,防止變色,如山藥、芍葯、桔梗、丹皮、半夏等。有的藥材需蒸煮才脫皮的,先將根莖洗淨後入沸水中蒸煮幾分鐘,再撈出刮去外皮,然後漂淨曬乾,如明黨參、珊珊等。
(四)切片 對於質堅不易乾燥的粗大根莖,應在采收後即刻洗淨除去殘莖和毛須,趁鮮切成薄片曬乾,如丹參、大黃、玄參、葛根等。
(五)燙 對一些肉質、含水量大的塊根、鱗莖類藥材,如天冬、百部等,收後宜放入沸水中燙片刻,然後再撈出曬乾。通過沸水燙,可使細胞內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破壞酶的活性,促進水分蒸發,利於乾燥,並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溫和時間,以燙至半生不熟為好,過熟則軟爛,,品質差,如天門冬、百部、延胡索等。
(六)蒸 有些藥材采收後要進行蒸煮,然後再曬乾,如郁金、天麻、玉竹、何首烏等。
(七)熏 對於一些粉質程度較高而需久存保色的藥材,為了保護產品的色澤,在乾燥前可用硫磺熏蒸,如山藥、澤瀉、白芷等。熏硫還可加速乾燥,防止霉爛。簡易的硫磺熏蒸,可在室內、熏硫櫃或大缸等密閉的容器內進行。
根及地下莖類藥材除上述一般的加工方法外,有的還用其傳統的加工方法,如浙貝母要將鱗莖表皮擦去,加一些石灰,吸出內部水分,才易乾燥。又如玄參體積大,曬至五六成千時,須堆積幾天,使其「發汗」(即「回潮」),促使內部深層水分向體表轉移,以利乾燥經多次反覆堆曬,才能完全乾透。
二、皮類藥材
一般采收後按規格趁鮮修切成一定大小的塊或片,然後直接曬乾。但有些藥材采後要立即刮去栓皮再曬乾,如黃柏、丹皮等。還有些藥材要經燙處理,如肉桂、厚樸、杜仲等應先放進沸水中稍燙後,取出疊放,讓其「發汗」,待內皮層變為紫褐色時,再蒸軟刮去栓皮,然後切成絲、片或捲成筒狀、雙捲筒狀,最後曬乾或烘乾。
三、全草及葉類藥材
全草和葉類藥材含揮發油成分較多,採集後宜放在通風處陰乾或晾乾。在未完全乾透之前要扎縛成捆,然後再晾至全干,以免在乾燥後捆紮易碎,如大青葉、紫蘇、薄荷等。有些可直接曬乾,如穿心蓮、金錢草等。但對一些肉質藥材,如垂盆草、馬齒莧等,莖葉內含水量較高,宜先用沸水燙後再乾燥。
四、花類藥材
花類藥材采收後一般可放置通風處攤開陰乾或置陽光下直接曬乾,也可在低溫條件下迅速烘乾。但應保持顏色鮮艷,花朵完整,並注意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濃厚的香氣,如金銀花、西紅花、旋覆花、紅花、茉莉花、玫瑰花等。但尚有少數花類藥材,還需適當蒸後才幹燥,如杭白菊等。
五、果實與種子類藥材
一般果實采收後可直接曬乾,但有的還須烘烤煙熏,如烏梅等;還有些要切成薄片曬乾,如酸橙(枳殼)、佛手、木瓜等;另有些是以果皮入藥的,要先將果實切開,除去瓣和種子後再曬乾,如栝樓等。而對於以種子入藥的,可將果實採回曬乾後,去掉果皮,取出種子即可,如薏苡、決明等;有的連同果殼一起乾燥貯藏,以保持有效成分不致散失,如砂仁等;有的則要打碎果核,取出種仁入藥,如杏仁、郁李、酸棗仁等。
中藥材的乾燥
中草藥采收回來以後,在初步加工時均要及時進行乾燥。乾燥目的是除去藥材中所含的水分,減少體積,便於運輸和貯藏。乾燥時要根據中草藥種類,有效成分的性質,藥材的特點,選擇適當方法進行乾燥。常用的方法有日曬、陰乾和烘乾三種。
一、曬乾法
可將藥材薄攤在水泥板或石灰曬場上曬乾,也有把藥材攤開放在蓆子上置陽光下曝曬,如有條件搭架子,把蓆子放在架上則乾燥得更快。晚上將藥材堆起或蓋好,防雨、露和防風刮走。經多次攤曬至乾燥為止。日曬法適用於不要求保持一定顏色和不含揮發油的藥材,如黨參、薏苡等。
二、陰乾法
陰乾的方法,通常是將藥材放在通風的室內或蔭棚下,避免陽光直射,利用空氣流通,使藥材中的水分自然蒸發而達到乾燥目的。此法主要用於花類及芳香性的藥材。
三、烘乾法
此法是利用火炕或放在烘房架子上烘烤,使藥材乾燥,尤適用於陰濕多雨的季節。烘烤芳香藥材和含揮發油的果實、種子等藥材,溫度要低一些,一般不超過40℃。有些藥材,如生地等,則用炕或焙的方法處理。
以上乾燥方法,對於不同的中草藥可靈活選用,但必須注意乾燥溫度,只有適宜的乾燥溫度才能使有效成分不受影響,而又能達到乾燥的目的。特別是採用烘乾法,一定要嚴格掌握與控制好溫度。一般用50~60℃乾燥,可抑制植物體內酶的作用,而避免甘與生物鹼成分的分解。除特殊乾燥外,一般為了防止花和全草類藥材因水分引起的發酵、腐爛、變色或成分因加熱而變化較多的,乾燥應用40℃以下低溫處理為好,其中以20~30℃為宜。根及地下莖類藥材以30~65℃為宜;漿果類以70~90℃為宜。植物體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不同,乾燥的適溫也異,含揮發油類者,宜25~30℃,含甘與生物鹼類,宜50~60℃;含維生素類,宜70~90℃。
中藥材的貯藏
中草藥采收後,經產地加工乾燥即可包裝調運或貯藏。為了避免在貯藏期間產品回潮、發熱、霉爛、蟲蛀等而引起變質,故在中草藥貯藏時,最好選擇高爽、乾燥、空氣流通的房間或倉庫來盛存。由於不同中草藥的藥性不同,貯藏保存的方法也不一樣。比如對難以保存的藥材及少數貴重藥材,如人參、枸杞、三七、天麻、西紅花等,在設備條件允許下可置低溫(-5℃以下)進行冷藏處理。為減少和避免中草藥的變質現象,有時可利用兩種藥材同處貯藏(即混藏法),如澤瀉與丹皮同放在一處,澤瀉不但不易蟲蛀,就連丹皮也不易變質。還可利用米糠或谷糠來貯藏藥材。如於5~6月間在席上攤放已乾燥的谷糠或米糠,將藥材埋入糠中,也可以將藥材與糠一層層間隔存放。例如白芷、黨參等根類藥材利用此法貯藏效果很好。
此外,按藥材的不同性質可進行分類貯藏。如屬於肉質、粉性大、甜香的藥材易生蟲,應放在熏庫中貯藏,如栝樓等。而易霉藥材,如遠志、半夏、熟地等應及時通風,日曬或石灰吸潮。對於含大量油質及芳香性藥材,如杏仁、薄荷等應放在缸或罈子裡密閉貯藏。對種子類藥材,如扁豆、薏苡等保存則要注意防鼠。
貯藏藥材常用的容器有缸、壇或甕、木板箱、麻袋等。在藥材貯藏期間要定期檢查,適當晾曬。在霉雨季節特別要注意防潮。發現受潮後要及時乾燥。如發現生蟲應迅速撲滅,以免蔓延,除蟲方法可用火烘或硫磺煙熏。若用劇毒藥物來防治應專門保管,以防發生事故。
關於留供繁殖栽培生產作種用的中草藥種子之貯藏,根據各種子的萌發能力,可用干藏法和濕藏法貯藏。干藏法是將種子陰乾或曬乾後,置通風乾燥處貯藏,如荊芥、薄荷、穿心蓮、黃芪等。容易失去生活力和必須經層積處理後才能通過休眠的種子,可將種子與濕潤的砂土(1:3)混和,盛入木箱內,置低溫陰涼處貯藏或在室外挖窖層積貯藏,如人參、西洋參、黃連、山茱萸等。壽命短或稍干即易喪失發芽力的種子,應隨采隨播,不宜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