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產地加工方法

中藥材採集後,除了少數供新鮮藥用外,絕大部分種類都要進行產地加工。產地加工不僅可以防止藥材霉爛變質和有效成分散失,而且便於倉儲、調撥、運輸和有效使用。由於中藥材種類繁多,品種規格及地區用藥習慣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差異,現將一般常規加工方法介紹如下,洪同行參考。

一、根莖類藥材。此類藥材採挖後,一般只須洗淨泥土,除去非藥用部分,如鬚根、蘆頭等,然後分大小,趁鮮切片、切塊、切段、曬乾或烘乾即可,如丹參、白芷、前胡、葛根、柴胡、防已、虎杖、牛膝、漏蘆、射乾等。對一些肉質性、含水量大的塊根、鱗莖類藥材,如百部、天冬、薤白等,乾燥前先用沸水略燙一下,然後再切片曬,就易乾燥。有些藥材如桔梗、半夏須趁鮮刮去外皮再曬乾。明黨參、北沙參應先入沸水燙一下,再刮去外皮,洗淨曬乾。對於含漿汁豐富、澱粉多的何首烏、生地、黃精、天麻等類藥材,采收後洗淨,趁鮮蒸制,然後切片曬乾或烘乾。此外,有些藥材需進行特殊產地加工,如浙貝母采收後,要擦破鱗莖外皮,加石灰吸出內部水分才易乾燥;白芍先要經沸水煮一下,去皮,再通過反覆「發汗」晾曬,才能完全乾燥;元胡采收後先分大小,置籮筐中擦去外皮,洗淨,瀝干後轉入沸水中煮至內心黃色,曬乾,才能保證藥材的色澤及質量要求。

二、皮類藥材。一般在採集後,趁鮮切成適合配方大小的塊片,曬乾即可。但有些品種采收後應先除去栓皮,如黃柏、椿樹皮、刮丹皮等。厚樸、杜仲先應入沸水中微燙,取出堆放,讓其「發汗」,待內皮層變為紫渴色時,再蒸軟,刮去栓皮,切成絲、塊丁或捲成簡狀,曬乾或烘乾。

三、花類藥材。為了保持花類藥材顏色鮮艷,花朵完整,此類藥材採摘後,應置通風處攤開陰乾或低溫迅速烘乾,如玫瑰花、旋復花、金銀花、野菊花等。

四、葉、草類藥材。此類藥材采收後,可趁鮮切成絲、段或紮成一定重量及大小的捆把曬乾,如枇杷葉、石楠葉、仙楠葉、仙鶴草、老鶴草、鳳尾草等。對含芳香揮發性成分的藥材,如荊芥、薄荷、藿香等,宜陰乾,忌曬,以避免有效成分損失。

五、果實、籽仁類藥材。一般採摘後,直接乾燥即可,但也有的需經過烘烤、煙熏等加工過程。如烏梅,採摘後分檔,用火烘或焙乾,然後悶2-3天,使其色變黑。杏仁應先除去果肉及果核,取出籽仁,曬乾。山茱萸採摘後,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鐘,撈出,捏出籽仁,然後將果肉洗淨曬乾。宣木瓜採摘後,趁鮮縱剖兩瓣,置籠屜蒸10-20分鐘取出,切面向上反覆晾曬至干。

六、動物委藥材。此類藥材多數捕捉後,用沸水燙死,然後曬乾即可,如斑螫、螻蛄、土鱉蟲等。全蠍用10%食鹽水煮幾分鐘,撈起陰乾。蜈蚣用兩端較尖的竹片插入頭尾部曬乾,或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蛤蚧捕獲後,擊斃,剖開腹部,除去內臟,擦淨血(勿用水洗),用竹片將身體及四肢撐開,然後用白紙條纏尾並用其血粘貼在竹片上,以防尾部干後脫落,然後用微火烘乾,兩隻合成一對。

總而言之,藥材采收後,應迅速加工,乾燥,避免霉爛變質。對植物類藥材,采收後盡可能趁鮮加工成飲片,以減少重複加工時浪費藥材和損失有效成分。藥材乾燥應掌握適宜的溫度,一般含甙類和生物鹼類藥物應在50~60℃的溫度下乾燥,含維生素c的多汁果實類應在70~90℃的溫度下乾燥,含揮發性成分的藥材,乾燥溫度一般不宜超過35℃,過高易造成揮發油散失。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