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躑躅又名鬧羊花、黃杜鵑、黃色映山紅。隸屬杜鵑花科(Ericaceae)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羊躑躅亞屬,落葉灌木。可用播種、扦插、嫁接及壓條方法繁殖。
常見於山坡、石縫、灌木叢中。分佈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貴州等地。為著名的有毒植物之一,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在醫學上常作為麻醉、鎮痛劑使用,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對糧食害蟲、蔬菜害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也是園林露地栽培的觀賞花卉之一。
生長習性
羊躑躅性喜強光和乾燥、通風良好的環境,能耐-20℃的低溫;喜排水良好的土壤,耐貧瘠和乾旱,忌雨澇積水。植株強健,管理粗放。
杜鵑多生於山地,江南丘陵地可見到映山紅和黃色的羊躑躅等落葉杜鵑,花開之時,正如揚萬里所云:「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在廬山和井崗山,可見到鋪滿山崗,紅如火焰,映得滿山皆紅的景觀。而許多更美的杜鵑花則「隱居」深山。在雲南海拔2800—4000米的崇山峻嶺、雪山草甸和高山冰湖邊,杜鵑灌叢如織錦般平鋪在大地上;在4000—4500米處還可見到匍匐狀貼地生長的類型。
繁殖培育
可用播種、扦插、嫁接及壓條等方法繁殖。
播種繁殖
播種:杜鵑結實串高,種子多,發芽率高,用種能獲得大量後代,且實羊躑躅生苗的可塑性和生活力強,是引種、育種的重要手段。
1、種子萌發技術:把在室溫或低溫(4℃)下保存3個月以上的羊躑躅蒴果和淨種子用培養皿萌發法和花盆育苗法培育,結果表明,低溫保存淨種子用培養皿萌發法,種子萌發率高達96%。將萌發後的種子移栽於花盆,覆蓋約1cm厚的腐殖土,幼苗長勢健壯,整齊,成活率較高。10~翌年3月,將羊躑躅種苗置於20~25℃溫室,4~9月置於室外,種苗的生長速度提高,且在冬季能夠正常生長而不落葉,
采種:秋季葫果呈綠褐色或黃褐色時,即可采收,放置室內晾乾,待其開裂,抖出種子,貯於室內乾燥處。次春播種。
2、播種:用淺盆、木箱或在地床內,以羊躑躅排水良好的粗粒土鋪底,面層2厘米用蘭花泥或腐葉土(均需消毒)。種子撤勻後,薄覆一層細土。或在蘭花泥上加鋪0.5-1厘米碎水苔,種子直接播入水苔中,不加覆蓋。然後害水使盆土濕潤,蓋以薄膜或玻璃板,置於陰處。
3、管理:出苗之前,要保持盆土濕潤。一般在15-20℃時,20天左右出苗,發芽率75-85%。此後可將覆蓋物取去,注意通風,提高幼苗抗性。乾燥時用紉噴頭噴濕,不可衝倒幼苗。
4、分苗:落葉杜鵑生長較快,待長出2-3片真葉時即可第一次移植,株距2-3厘米。秋後長至2-3厘米高,再次掘起移植於3寸小盆中,3株一盆。第二年視生長情況再分種,一般3-4年便能見花。常綠杜鵑到秋後第一次移植,次秋再次移植。苗期需避免強光、暴雨、大風,土壤不宜太濕,澆水仍行噴霧。
扦插繁殖
扦插:是應用最廣的方法,優點是操作簡便,成活率高,生長快速,性狀穩定。
1、插穗:取當年生嫩技剛剛木質化的枝條,帶踵掰下,修平毛頭,剪去下部葉片,留頂端4-5葉,如枝條過長可截去頂梢。若不能隨采隨插,可用濕布或苔蘚包裹基部,套以塑料薄膜,放於陰處,可存放數日。
2、時間:江南都在霉雨季節前扦插,成活率最高,西鵑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毛鵑在6月上旬至中旬,東鵑、夏鵑在6月中旬至下旬。此時插穗老嫩適中,天氣溫暖濕潤,成活率達90%以上。
3、方法:少量的可用盆插,大量的可用床插。介質用蘭花泥、黃山土、河沙或硬石、珍珠巖等均可,要求少病菌、無雜草,不摻肥料。插入插穗的l/3至l/2,插畢用細孔壺噴灑,置蔭棚下。盆底需墊高一磚;插床深20厘米,床底填7-8厘米厚排水層,以利排水。
4、管理:插後一個月內,重點在遮蔭和噴水,使插穗始終新鮮。大雨時避免雨水沖擊,連日陰雨要注意排水,噴l/1000托布津防治黑斑病,高溫季節要增加地面、葉面噴水,注意通風降溫。約1個月左右;長根後頂部抽梢,如形成花蕾,應予摘除。9月後減少遮蔭,使小苗逐步壯實,10月可施薄肥,。下旬即可上盆。若在插床上安裝電子葉自動噴霧裝置,介質用砭石或珍珠巖,則不需遮蔭。在全日照下,20餘天即生根,成活率為95%以上,2個月即可移植。
嫁接
嫁接:其優點是:接穗只需一段嫩梢;嫩梢隨時可接,不受限制;可將幾個品種嫁接在同一株上;比扦插長得快,成活率高。嫁接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嫩枝頂端劈接,5-6月最宜,成活率達90%。
砧木:選2年生獨干毛鵑,要求新梢與接穗粗細相仿。毛鵑品種以玉蝴蝶、紫蝴蝶最好,一般不用毛白杜鵑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