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的鑒別方法

海藻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能。用於甲狀腺腫、淋巴結結核、腹部腫塊、睪丸腫大等病症。

來源 1.海蒿子:又名大海藻。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pallidum(Turn.)C.Ag.的全草。藻體黑色,高30~60cm、有的可達lm。固著器盤狀,上生圓柱形的主幹。主幹單生,主枝自主幹兩側羽狀生出。側枝自主枝的葉腋問生出,幼枝和主幹幼期均生有短小的刺狀突起。藻葉的形狀變異很大,初生葉為披針形,次生葉為線形、披針形、倒卵形或羽狀分裂。在葉腋間長出具有許多絲狀葉的小枝,生殖托或生殖枝就從絲狀葉腋間生出;氣囊多生在末枝上,呈紡錘形、倒卵形或球形。雌雄異株。

2.羊棲菜:又名小海藻。為馬尾藻科植物羊棲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的全草。藻體黃褐色,肥厚多葉。高15~40cm,有的可達2m以上。固著器為圓柱形假根狀,長短不一。葉的變異很大,形狀也多,長短不一,呈細匙形或線形。氣囊的形狀很多,有球形、紡錘形或梨形等。生殖托圓柱狀或長橢圓形,鈍頭,有柄,單條或偶有分枝,叢生於小枝或葉腋間。雌雄異株。

產地與分佈 海蒿子主產遼寧、山東等地;羊棲菜主產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鑒別要點 羊棲菜和海蒿子的主要特徵是:羊棲菜葉為線狀,俗稱「小葉海藻」;而海蒿子則上部葉為披針形或倒卵形,葉形較大,故俗稱「大葉海藻」。這樣區分較簡易。

而混淆品海黍子,主幹圓柱形,上面密生多條主枝,葉披針形或楔形;鼠尾藻則主幹短,上面生數條分枝,葉鱗片狀或絲狀;閩粵馬尾藻,匍匐枝細長,圓柱形,葉長披針形或線形。

名典鑒別 1漢·《神農本草經》:「海藻味苦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結散氣、癰腫癜瘕,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生池澤。」2梁·《名醫別錄》曰:「海藻生東海池澤,七月七日采,暴干。」3陶弘景曰:「生海島上,黑色如亂髮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4唐·陳藏器曰:「此有兩種,馬尾藻生淺水中,黑色,用之當浸去鹹味;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海人以繩繫腰,沒水取之,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5宋·蘇頌曰:「此即水藻生於海中者,今登、萊諸州有之。」6明·《本草蒙筌》:「海藻,東海所生,葉類萍藻。根著水底石上,莖而亂髮如烏。七夕收采。」7清·《本草從新》:「海藻產膠州,有大葉、馬尾兩種。洗去鹹水,其用在鹹,不宜過洗。」

快速鑒別 1.海蒿子:全體皺縮捲曲,黑褐色,有的披鹽霜。用水浸軟後膨脹,略粘滑柔韌。固著體盤狀,上生圓柱狀的主幹及枝,枝幹上有小刺,葉形變異很大,基部的葉長披針形,全緣或稍有粗鋸齒,革質。上部的葉呈狹披針形或絲狀。氣囊圓球形或紡錘形,頂端圓滑或有針狀突起。葉腋間生有圓柱形生殖托。氣腥、味鹹。

2.羊棲菜:全體捲曲皺縮成團塊狀,棕黑色或黑褐色。表面帶一層白色鹽霜。用水浸軟後膨脹,粘滑柔韌,肉質厚,固著器假根狀,主幹直立,圓柱形,表面粗糙。主幹上有分枝,枝上生葉,葉呈線狀或根棒狀,有的先端膨大,中空成氣囊。生殖托圓柱狀或長橢圓形,有柄,叢生於小枝或葉腋間。氣腥,味鹹。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