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為常用中藥。原名莎草。始載於《名醫別錄》。具有行氣解郁、調經止痛的功能。用於肝胃不和、氣鬱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病症。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莖。莎草屬多年生草本。匍匐根狀莖細長,部分肥厚成紡錘形,有時數個相連。莖直立,三稜形。葉叢生於莖基部,葉鞘閉合抱於莖上,葉片窄線形,長20~60cm,寬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主脈於背面隆起。花序復穗狀,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基部有葉片狀的總苞2~4片,與花序幾等長或長於花序;小穗寬線形,略扁平,穎2列,排列緊密,卵形至長圓卵形,膜質,兩側紫紅色,有數脈,每穎著生l花,雄蕊3,藥線形;柱頭3,呈絲狀。小堅果長圓倒卵形,三稜狀。花期6~8月。果期7~11月。生於山坡草地、田邊、路旁及水邊、沙地。
產地與分佈 主產山東、浙江、福建、湖南、河南等省。其他省亦多有分佈。
鑒別要點 香附的主要特徵:紡錘形,棕褐色,具隆起的節,節上有毛須及殘痕,斷面類白色或淡棕色,氣芳香、味辛微苦。而長莖香附則形狀與香附類同,僅略粗大、質輕泡、味鹹為異耳;而竹節香附則形類香附,但無毛須,表面棕黑色,斷面白色,粉性,氣無、味微苦辛。
名典鑒別 1梁?《名醫別錄》:「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根。」2密?蘇恭曰:「此草根本香附子,一名雀頭香,所在有之,莖葉都似三稜,合和香用之。」3宋?蘇頌曰:「今處處有之。苗葉如薤而瘦,根如箸頭大。」4寇宗奭曰:「香附子今人多用。雖生於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白。若便以根為之,則誤矣。」5《本草蒙荃》:「香附子,近道郊野俱生,高州出者獨勝。狀如棗核,周匝有毛。秋取曝干。」6李時珍曰:「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稜。五六月中抽一莖,三稜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採得燎去毛。暴乾貨之。此乃近時日用要藥,而陶氏不識,諸注亦略,乃知古今藥物興廢不同,如此則本草諸藥,亦不可以今之不識,便廢棄不收,安知異時不為要藥香附者乎?」清代《本草從新》、《本草求真》則對香附的歸經、功效和配方用藥等述之頗詳,而對形態則僅略及一二。
快速鑒別 根莖多呈紡錘形,有的略彎曲,長2~3.5cm,直徑O.5~1c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具縱皺及隆起環節6~10個,節上有棕色須, 並殘留根痕;去淨毛須的較光滑,具細密的縱脊紋。質堅硬,折斷面白色或淡棕色,中心柱呈黃棕色或深棕色。氣芳香特異,味辛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