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的鑒別方法

牛黃為珍貴藥材之一。《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具有清心開竅、豁痰定驚、清熱解毒之效。為內服及配製丸散之要藥。

來源  為牛科動物黃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的乾燥膽結石或膽管、肝膽結石。

黃牛為大型家獸之一。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鼻孔,眼睛大,頭上有角一對,左右分開,角之大小長短隨品種而異。體格壯大結實,全身披黃色短毛,四肢健壯,蹄趾堅硬。雌性有乳頭兩對。牛分役用,乳用,肉用或肉役兼用等品種。牛黃為病牛的膽囊結石。

產地與分佈  我國以西北、西南、東北產量較大,此外,其他各地屠宰病牛也有收集。國外主產印度、澳洲、加拿大、美國、阿根廷和智利等處。

鑒別要點  1.亙個牛黃鑒別要點有三:一是外觀生長自然,黃紅色至棕黃色(也有掛「烏金衣」的);二是斷面有層層相疊的同心環紋;三是氣清香,嚼之先苦而後甜有清涼感。

2.碎牛黃:一是較大碎片可見同心層紋,並可分層剝落;二是質輕鬆而脆;三是「掛甲」。

3.摻偽品和偽品:均按摻偽品和偽品檢測方法分別檢定。

(名典鑒別)1梁·《名醫別錄》載:「牛黃生晉地平澤,生於牛,得之,陰乾百日,使時燥,無令見日月光。」2陶弘景曰:「舊雲神牛出鳴吼者有之,伺其出角上,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墮落水中。今人多皆自膽中得之。多出梁益。一子如雞子黃大相重迭。藥中之貴,莫復過此,一子及三二分,好者五六千至一萬。」3唐·《新修本草》載:「牛黃今出萊州、密州、潞州、青州、嵩州、戎州,牛有黃者必多吼,喚喝迫而得之。謂之生黃者最佳。黃有三種:散黃粒如麻豆,慢黃若雞卵中黃;糊在肝膽圓黃為塊形,有大小並在膽中。多生於榛特牛,其餘牛未聞有黃。」4宋·《圖經本草》載:「牛黃出晉地平澤,今出登、萊州,它處或有不甚佳。凡牛有黃者毛光澤,眼如血色,時復鳴吼;又好照水,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乃喝迫,即墮落水中,既得之,陰乾百日。一子如雞子黃大,其重迭可揭折,輕虛而氣香者佳。然此為多偽。今人試之皆揩摩手甲上,以透甲黃者為真。」5寇宗奭云:「牛黃輕鬆,自然微香。西戎有犛牛(即犛牛)黃,堅而不香。又有駱駝黃,極易得,亦能相亂,不可不審。」6明·《本草蒙筌》載:「……牛黃凝結,兩眼血紅,無時鳴吼飲水。急以盆盛棧外,引之欲飲不能,渴甚必自吐來,伺者喝迫便墮。此生黃者,價類黃金。暗室陰乾,成於百日。輕虛重迭可揭,嗅氣息微香,狀若雞卵黃同。摩指甲競透,凡遇賣者,亦此辨真。再有角黃、心黃、肝膽黃,各從所得為名。功力雖次,亦可代充。」7清·《本草從新》承襲前賢經驗云:「牛有黃,必多吼喚,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迫喝即墮水,名生黃,如雞子黃大;心中者名心黃;肝膽中者,名肝膽黃;成塊成粒,總不及生者。但摩指甲上,黃透指甲者為真。」

快速鑒別  1.天然牛黃完整者多呈卵形、不規則的球形、三角形或類方形,少數呈管狀或顆粒狀。表面黃紅色至棕黃色,光亮細膩;有的表面粗糙或具裂隙,略有光澤。質輕鬆,破折面有環狀層紋,層層相疊,有的有白點。氣清香,嚼之味先苦而後甜,具清涼感。質脆而不粘牙。取牛黃粉末溶於水後塗於指甲上,經久不褪(俗稱「掛甲」)。品質以個大,整齊,色澤艷苦,質鬆脆,細膩,氣味清香者為好。

2.人工牛黃:呈粉末狀,淺棕黃色或淡黃色,質輕鬆。取牛黃粉調水塗指甲亦染成黃色。氣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後無清涼感。

摻偽牛黃:

1.摻澱粉牛黃:多摻在牛黃碎片中,用顯微鏡可檢出澱粉粒,用碘試液呈藍色。

2.摻鐵粉牛黃:在牛黃碎片中,有時混有褐色片狀或不規則顆粒,可用磁鐵吸附出來。

3.摻糖牛黃:為完整牛黃個,每個均用白色棉紗緊密捆紮多層,除去紗線,呈類球形、卵圓形、類三角形或四方形。表面黑褐色或暗棕黃色,深淺不一,細膩無光澤,具線捆紮的凹痕,很少有裂紋。體沉重,不鬆脆,不易分層剝離。斷面色棕黃,具緊密細膩的同心層紋,微軟,手搓發粘。味甜不苦,無清涼感,有糖的反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