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主痢疾;洩瀉;咽喉腫痛;白喉;肺熱咳嗽;百日咳;肝炎;帶下;癌腫;中耳炎;濕疹;眩暈耳鳴;角膜雲翳;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去皮膚風熱,流注,骨節癰腫疼痛。
2.《生草藥性備要》:炒蜜食能止痢症。敷瘡、敷跌打、貼爛腳,拔毒、干水、斂口。
3.《嶺南採藥錄》:治小兒身熱驚搐,臌脹。
4.《福建民間草藥》:活血解毒,止痢,療帶。
5.《四川中藥志》:治頭暈目眩,氣虛耳聾。
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利濕熱,消滯解毒。治痢疾,腸炎,消化不良,肝炎,扁桃體炎,咽喉炎,癤腫,跌打扭傷,皮炎,濕疹,瘙癢。
7.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益氣行血,祛風解熱。治虛弱,風熱,頭昏,血氣痛。
8.《廣東中草藥》:涼血解毒。治小兒夏季熱。
摘錄
《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