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清熱;化痰;解毒;殺蟲;破瘀;止血。主乳蛾、喉痺、急慢驚風、牙痛、疔瘡腫毒、痔瘺、皮膚癢疹;毒蛇咬傷;蟲積;血瘕;吐血;衄血;血淋;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3-6g;或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及含漱。
【各家論述】
1.《綱目》:天名精,並根苗而言也,地菘言其苗葉也,鶴虱言其子也。具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瘧,漱之止牙疼,挼之敷蛇咬,亦治豬瘟病也。
2.《本草經疏》:天名精,辛能散結,寒能除熱,故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小便不利,由於內熱,除熱則小便自利也。辛寒能散濕祛熱,則小蟲自除也。除痺者,去濕之功也。除胸中結熱,止煩渴,祛熱散結,益陰之功也。逐水者,濕熱散,則水自消矣。其主破血,生肌,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痿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涼血除熱散結之力也。
3.《本草述》:天名精,似以能除胸中結熱為主。蓋痰乃熱之所聚,毒乃痰熱之所壅,風乃痰聚熱壅之所化,病此數者,皆病平血,且凝或溢之不一,投此味得其能行能止而胥益也。
4.《本草正義》:天名精,其性寒涼,能滑利下行,據古籍則破血利水之力極大,《本經》、《別錄》所載主治是也。後人則惟用以解毒降火,《唐本草》以下諸書,所載主治是也。今則以治喉風腫塞,甚至腐爛危險之候,取莖葉搗汁灌之。冬令草枯,無從取汁,則於夏秋之間預收莖葉搗汁,澄定,俟其將干凝結之時,作為丸子,陰乾密貯,臨用以清水化開,灌之亦效,甚者屢進之,探吐稠痰,大可轉危為安,微賤藥中之極有靈驗者。蓋消痰解毒,清熱降火,開結利竅,合數者之功用,兼而有之,宜其投之輒效。其餘諸證之應用此物者,大旨亦不外此十二字之作用矣。
5.《本經》: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6.《別錄》:除小蟲,去痺,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
7.《藥性論》: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
8.《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瘺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己。
9.《開寶本草》: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挼以敷之。
10.《綱目》:吐痰止瘧。治牙痛口緊,喉痺。
11.《本草備要》:治乳蛾喉痺,砂淋血淋。
12.《野生植物圖說》:嫩葉搗爛治腳癬。
13.《杭州藥植志》:強力殺蟲藥,可以殺蛔蟲及絛蟲,並治失力黃疸。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