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能通十二經

艾葉又名艾蒿、蘄艾,為菊科植物艾的全草,是常用的中藥,性溫,味苦,入脾、腎二經。據測定,艾葉含有水芹烯、畢澄茄烯、側柏醇等揮發油成分,還含有β-谷甾醇、羊齒烯醇等,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的功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曰:「艾,生寒熟溫,生搗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其性入火灸,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本草正》亦載:「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裡生熟,俱有所宜。」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艾葉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多種細菌均有殺滅或抑製作用;對許蘭氏黃癬菌、堇色毛癬菌等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能直接鬆弛和舒張氣管平滑肌,增加肺灌流量,有平喘作用;能使膽汁流量增加,有明顯的利膽作用;炒焦、醋炒炭後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很好的止血作用。研究還證實,艾葉對子宮產生強直性收縮,有明顯興奮作用;能減慢心率,使冠脈血流量增加,同時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

艾葉既可內服,又可外用,還可用於室內消毒。下面介紹幾個艾葉常用驗方。

治寒性痛經:取艾葉15克、當歸30克、紅糖60克,水煎分3次溫服。

治婦女白帶淋瀝:取艾葉90克(酒炒),白朮、蒼朮各45克,酒當歸30克,砂仁15克,共為細末,每早服9克。

治慢性氣管炎:取艾葉500克,洗淨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後約得藥液3000毫升,加適量調味劑及防腐劑備用。日服3次,每次30~60毫克。

治黃水瘡:以陳艾葉60克,加水1500毫升,大火煮沸3~5分鐘,待溫度適宜時浸泡熏洗患處,再將帶殼杏仁30克,放入文火中燒黑,取出杏仁,搗成霜狀,塗抹患處,每日3~4次。

治臁瘡:取艾葉60克、桃仁18克、鳳仙花15克,水煎外洗患處,每日1~2次。或將艾葉適量研為細粉,瘡面用雙氧水洗淨後,再用生理鹽水沖洗拭乾,將艾葉粉薄薄一層撒在瘡面上,也可用麻油調成油膏外搽,並用紗布蓋好固定,每日1次。

治陰囊濕疹:取鮮艾葉2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後,趁熱熏蒸陰部,並用消毒紗布或小毛巾浸藥液敷於陰囊部。

治風寒腰腿疼痛:取艾葉250克,青風籐、海桐皮、獨活、荊芥穗、乳香、沒藥、白芷、防風各20克,大青鹽200克,共裝入小布袋,外套保鮮薄膜。使用時入微波爐高火加熱2分鐘取出,敷於患處(注意溫度防燙傷),一日敷1~2次。

治毛囊炎:取鮮艾葉50克,置於澡盆中,用沸水沖泡10分鐘,取出艾葉,加水稀釋調溫,用以泡澡,每日1次,亦可治療濕疹。

治面癱:取艾絨一小團,切大片生薑8~10片,在薑片中心穿孔數個,上置艾絨柱灸用。口歪斜向左側,則灸右側;反之,灸左側。先灸下關穴,然後由下關至頰車穴反覆移動,移動時薑片不能離開皮膚,每穴隔姜灸3壯為宜,灸至皮膚濕潤紅熱、患者能忍耐為宜,每日炙1次,7日為1個療程。

治腳氣:把腳洗乾淨後,用艾條熏烤患處。另可以艾灸關元穴和神闕穴。

室內消毒:取干艾葉50克,蒼朮、菖蒲、白芷各30克,雄黃10克,置於阻燃的容器中(鐵鍋、搪瓷盆、鐵桶等均可),點燃後,人迅即離開,關閉好門窗,煙熏45分鐘後,能抑制多種病菌在空氣中傳播,對室內消毒有較好的作用。煙熏後開窗通風即可,一般每月可熏1~2次。注意:患有過敏及支氣管哮喘症者,室內消毒不宜用此法。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