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祛風鎮痛;定驚安神。主痛風;痺證;癲狂;失眠;咳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0.6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藥物圖考》:麻蕡有毒,臭氣甚濃,人口嚼嘗,先時無味,後則微辛而麻。《本經》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其活血之功用可知矣。於貧血症當酌加黃芪(肺結核症禁黃芪)、當歸、鐵劑等藥;若兼干嗽宜去黃蔑,加潤肺之藥;若偏枯痛風痺症,須與烏頭、馬錢子等藥並施;如頭痛宜佐芎藭、蔓荊子、羌活之類;若療癲狂、花癡,須加茛菪等藥:調經宜與當歸、木香、羌活並用;膚癢宜佐蛇床子、石膏。大黃、蝦螟草、芥穗等藥。此藥常服致癮。
2.《本經》: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寒氣。
3.《別錄》:破積,止痺,散膿。
3.《本經逢原》:治身中伏風;同優缽羅花為麻藥,砭癰腫不知痛。
4.《醫林纂要》:和胃,潤命門,祛風,利大腸,破瘀,通乳,下胎。
5.《藥物圖考》:主貧血於嗽,安撫神經,止抽搐,痛風,痺症,安眠,調經破瘀,子宮不復原,卵腺痛,癲狂,花癡,膚癢。
6. 李承祜《生藥學》:治躁狂,宿病,痙攣性咳嗽,喘息,神經痛。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