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CONTENT_START]
61.青蒿
青蒿別名苦蒿、臭蒿、香蒿等。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乾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的功能。
青蒿喜溫暖和較乾燥的氣候環境。野生於曠野、山坡、河岸、路旁等處或栽培於低山以下地區。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以四川、陝西、河北、河南等省產量大,常有調出。其餘各地多自產、自銷。
青蒿多用於民間防暑、治瘧。其抗瘧功能,早在公元300年左右的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即有記載。1975年,全國對青蒿抗瘧疾的系統研究,確定有效成分為青蒿素。目前,青蒿除作傳統中藥使用外,大量用作醫藥工業原料藥提取青蒿素。四川酉陽、南川等地除野生青蒿外,還大量栽培,供藥廠生產青蒿素片。
我國青蒿資源比較豐富,但很分散。傳統中醫配方用藥,採用野生資源可以滿足需要。作為醫藥工業原料,野生資源已供不應求,應適當考慮擴大人工栽培。
62.細辛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opoides Fr.Schm.var mandshuricum(Maxim.) Kitag.)、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或華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乾燥全草。前兩種習稱「遼細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的功能。
細辛喜陰涼濕潤,耐寒,忌強光直射,忌粘土、積水。野生於富含腐殖質的背陰坡或林下、林緣、灌叢等處。北細辛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有少量分佈。漢城細辛分佈於吉林、遼寧。華細車分佈於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在60年代以前,細辛以野生品為主。由於長時期的開發利用,遼細辛野生資源減少,長期供不應求。為解決供求矛盾,遼寧、吉林從60年代起進行野生變家種試驗工作,70年代以後進入較大規模生產,產量大幅度提高,平均畝產約200-300公斤,高產可達1000公斤。80年代初期,遼寧、吉林累計栽培面積近2萬畝,收購量超過170噸(其中大部分為栽培品),80年代末期,全國遼細辛留存面積達2.8萬畝,年收購量600噸,加上野生細辛,大大緩和了供需矛盾。
今後,要做好保護野生資源,加快還細辛人工栽培步伐,建立生產基地,是細辛發展的方向,預計每年收購700~800噸可滿足市場需要。
63.荊芥
荊芥別名假蘇、四稜桿蒿、香荊芥、線芥,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peta tenuifoliaBriq.)的乾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風,透疹的功能。
荊芥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野生或栽培於低山、丘陵或平壩。全國大部分省、市、區均有分佈。以河北、江蘇、山東、河南、湖南、四川等省產量大。全草以江西商品為佳,芥穗(花序)以河北商品質量好。
荊芥適應性強,栽培技術簡單,各地皆產。多年來,各地荊芥的生產和銷售,實行自產自銷為主,調劑為輔,以銷定產,以購促銷原則,購銷同步發展。既保證了藥用需要,又未出現商品積壓。
荊芥經濟價值不高,生產容易被忽視而影響市場供應。但是,荊芥產地多,增產潛力大,生長期短,技術簡單,也容易出現盲目生產。凡有條件的地區,應立足自給。銷區應與產區掛鉤,協調產銷關係,穩定生產,保障供應。荊芥是防治流行性感冒的重要品種,應在保證正常供應情況下,適當貯備,以應急需。
64.麻黃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Schrenk ex C. A.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乾燥草質莖。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FS:PAGE]能。並可用作醫藥工業原料。
麻黃,耐寒、耐旱、忌水浸。野生於荒漠、丘、乾燥坡地、淺沙乾草原或向陽多石山坡等較乾燥地區。常成片叢生,形成單一或簡單植被群落。對土壤要求不嚴,砂質壤上、沙土、壤土均可栽培。分佈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四川、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市、區300餘個縣(市、區、旗)。主產內蒙古、吉林、新疆、青海、甘肅、陝西、河北、山西等省、區。如:
全國麻黃產區分佈表,新疆分佈縣數63,主產區和碩、托克遜、輪台、柯坪、庫車、吐魯番市、拜城、鄯喜、哈密市、溫宿、新和、木壘、且末、精河、策勒、溫泉、巴裡坤、博樂市等;內蒙古分佈縣數41,主產區阿魯科爾沁、巴林右旗、鄂托克前旗、開魯、奈曼旗、赤峰市、科爾沁左翼中、科爾沁左翼後、敖漢旗、扎魯特旗、鄂托克旗、翁牛特旗、化德、林西等;青海分佈縣數25,主產區共和、同德、黃南、貴德、海晏等;吉林分佈縣數7,主產區通榆、洮南市、乾安、長嶺等;甘肅分佈縣數21,主產區古浪、民勤、景泰、天祝、通渭、定西等;山西分佈縣數71,主產區五台、離石等;河北分佈縣數15,主產區蔚縣、陽原、懷來、宣化等;陝西分佈縣數9,主產區定邊、吳旗等。
麻黃主要用作醫藥工業原料。隨著麻黃素需求量的增長,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麻黃資源迅速開發。尤其是進入80年代,麻黃生物鹼在國際市場走俏,價格大幅度上漲,有麻黃產區相繼建立生產廠,進一步加強了麻黃的消化能力。1983年全國收購麻黃3.3萬多噸(不包括部分廠家自收自用部分),比1957年增長94%,但遠不能滿足需要,許多廠家停工待料,爭購原料,使麻黃資源遭受很大破壞。
麻黃的後備資源不足是問題的關鍵。首先應控制麻黃生物鹼的生產量和出口量,調整生產廠點,控制生產規模,減少原料消耗,以利麻黃資源的恢復。其次,利用麻黃耐旱、耐寒、耐瘦脊的抗逆特性和西北地區廣闊的土地資源,進行麻黃的野生資源撫育,進行人工試種,既能充實麻黃資源,又能保持水土、抵禦風沙、恢復生態。另外,尚有7種麻黃屬植物在部分地區作麻黃入藥,應系統研究,尋求新的替代資源。
65.薄荷
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kiq.)的乾燥地上部分。具有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的功能。
薄荷野生或栽培於陽光充足的丘陵或平壩。吉林、天津、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山東、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市、區均有分佈。以江蘇、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四川等省產量大,江蘇的質量好。蘇薄荷主產江蘇太倉等地,為地道藥材。
薄荷在明代以前廣為家種,具有相當的生產規模。建國初期,全國年產量2700多噸,收購1200噸,銷售600噸左右。60-70年代,各地以自給為主,按需生產,供求關係比較協調。如1960年收購1000噸,銷售1033噸;1970年收購1343噸,銷售1262噸。70年代末期,特別是1978年薄荷產量大增,全國收購量達3700多噸,銷售1700噸,出現積壓。1980年前後調整生產,1983年收購1500多噸,銷售2400噸,供應偏緊。
薄荷的產地多,用量大,經濟價值不高,生產容易被忽視。但是薄荷生長期短,生產技術簡單,增產潛力大,所以產、銷起伏較大。因此,凡有條件的地區應生產自給;不能自給的地區應與產區掛鉤,固定產銷關係,穩定生產和供應。蘇薄荷應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安排和調整生產。
66.杜仲
杜仲別名木棉、絲棉木、玉絲皮。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nzmmia ulmoides Oliv.)的乾燥樹皮。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功能。
杜仲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的環境。野生或栽培於海拔800-1500米的丘陵、[FS:PAGE]山地。分佈於貴州、雲南、四川、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東等省。以貴州、四川及陝西、湖北、湖南等省產量大,銷全國並出口。如:
全國杜仲產區分佈表,貴州省分佈縣數80,主產區遵義、湄潭、赤水、正安、習水、仁懷、黔西、畢節、金沙、大方、印江、貴定;四川分佈縣數120,主產區廣元、平武、青川、旺蒼、萬源、通江、白沙、城口、巫溪、古藺、武隆、酉陽、黔江;陝西分佈縣數57,主產區略陽、寧強、崗皋、石泉、平利、鎮巴、城固;湖北分佈縣數53,主產區興山、長陽、鶴峰、恩施、建始、巴東、咸豐、利川、竹山、竹溪及神農架;湖南分佈縣數31,主產區慈利、永順、大庸、桑植、龍山、蘭山、雙牌、綏寧、漣源、桂東、酃縣、平江。
過去,杜仲多用野生。建國前,四川、貴州年產20O噸左右。建國初期,全國年產1000噸。70年代以來,國家大規模扶持杜仲生產,1975-1980年,全國年平均收購700噸。80年代中期,年收購量上升到1500噸,其中1985年收購量達3000噸。
杜仲系多年生木本藥材,由於長期開發利用,以及近年連續發生抬價搶購,亂砍濫市場管理,以法治林,嚴禁亂砍濫伐,是保護杜仲資源的重要途徑。此外,建設杜仲基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植樹造林發展生產,增加後備資源。
67.牡丹皮
牡丹皮別名丹皮、粉丹皮等。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乾燥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能。
牡丹喜溫和、向陽、雨量適中的環境,野生或栽培於中山、淺丘、平壩、河谷地區。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山東等省均有分佈。主產安徽銅陵、南陵、青陽縣,以銅陵的「鳳丹」最馳名。其次,四川墊江,湖南邵東等地產量大,質量亦好。
牡丹在我國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1924—1926年,安徽銅陵、南陵兩縣產量即達900噸。建國初期,全國年收購量500噸。70年代中期,由於[FS: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