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屬補益藥。有養血榮筋,緩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白芍常用為補血養陰藥。配當歸,熟地、川芎,白木,阿膠等,能補血虛,配麥冬、五味子,浮小麥等,可用於陰虛盜汗,配生地,石斛,女貞子、生牡蠣、珍珠母等,能養陰潛陽。
肝血不足,筋肉失榮,而出現肢體拘攣,關節強硬、屈伸不利等症,可以白芍與伸筋草、苡米、雞血籐、木瓜、甘草節、當歸尾等配合應用。配甘草、牛膝,木瓜等,可用於因陰液受傷而引致的腓腸肌痙攣(腿肚子抽筋)以及腿足攣縮難伸等。病重可加虎骨等。
白芍配當歸、甘草,桂枝,飴糖等,可用於血虛肝旺或脾虛寒所致的腹中疼痛。配木香、黃連、黃芩、葛根、檳榔,白頭翁等,可用於痢疾腹痛。白芍有緩急止痛的作用,對腹中疼痛效果最好。
白芍能補血養陰麗柔旰,因而又能安脾。脾虛旰旺而致的慢性腹洩(生氣則加重,洩前腹痛一陣,洩完後略舒適些),常用白芍與炒防風,白朮、陳皮(痛瀉要方)等配合應用。白芍還常用於調理月經。配當歸,生地,黃芩,艾炭,阿膠{膠艾四物湯)等,用於月經趕前或月經過多。配當歸、川芎,熟地,紅花、桃仁(桃紅四物湯)、香附等,用於月經錯後、量少等。對行經腹痛,常重用白芍。配桑寄生、白朮,炒黃芩等,有清熱安胎的作用。
養陰,補血,柔旰,用生白芍,和中緩急用酒炒自芍,安脾止瀉用土炒白芍。
赤芍偏於行血散瘀,白芍偏於養血益陰,赤芍瀉肝火,白芍養肝陰,赤芍散而不補,白芍補而不散。
當歸入肝,能動肝陽,白芍入肝,能斂肝陽,當歸性動,白芍性靜,二藥合用,可互糾其偏,互助其用。
熟地、白芍皆能補血,但熱地補血以入腎生精為主,自芍補血以入肝養陰為主,熟地甘溫,白芍酸寒。
白芍有制菌作用(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能緩解由於胃腸蠕動亢進而引起的腹部疝痛。剛量一般為一錢半至四錢。重症有時可用到五錢至一兩。
產後血瘀,惡露不下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