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 ān Mo Le
【別名】余甘子(《臨海異物誌》),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綱目》),望果(《中國樹木分類學》),油甘子(《廣州植物誌》),牛甘子(《南寧市藥物春》),橄攬子(《四川中藥志》),喉甘子、魚木果(《廣西藥植名錄》),滇橄欖(《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果實。9~10月果熟時采收,曬乾。
【原形態】 油柑(《嶺南採藥錄》)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葉互生於纖弱的小枝上,幾無柄,密生而為明顯的2列,極似羽狀復葉;葉片線狀矩圓形,長約1厘米,先端鈍;托葉線狀披針形。花小,黃色,單性同株,具短柄,簇生於葉腋內;萼片5~6,倒卵狀矩圓形,長不及2毫米;花瓣缺;雄花具柄,極多數,花盤的腺體極小,花藥3~5,長橢圓形,直立於一短柱上;雌花近無柄,常單獨與雄花混生於上部葉腋內,子房半藏於一環狀的花盤內。果實肉質,逕約1.5厘米,圓而稍帶六稜,初為黃綠色,熟時變為赤色。花期4~5月。
【生境分佈】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台灣等地。
【性狀】乾燥果實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圓形,微顯六瓣狀,逕約2厘米;表面棕褐色,粗糙不平,有細小的疣狀突起,基部遺有圓點狀的果柄痕跡。質堅實,不易破碎,破碎後內顯黃白色;種子不大。氣微,味甜帶澀。以乾燥、飽滿,無果柄及葉片摻雜者為佳。
【化學成份】果實含大量維生素C(1.0~1.8%),且含量穩定。尚含鞣質,其中有葡萄糖沒食子鞣甙、沒食子酸、並沒食子酸、鞣料雲實精、原訶子酸、訶黎勒酸、訶子酸、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乾果含粘酸4~9%。果皮含沒食子酸和油柑酸等酚類酸。種子含固定油約26%,油中含五麻酸8.8%,亞油酸44%,油酸28.4%,硬脂酸2.2%,棕櫚酸3.0%,肉豆蔻酸1%等。
【藥理作用】
乾燥果實,先用80%醇提取,再用醚提取,以鹽酸酸化可得良好的抗菌活性物質;對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及痢疾桿菌均有抑製作用,對真菌則無作用。
果實的提取物予兔口服可增加體重及血中總蛋白含量而不改變各蛋白部分之間的比例,說明它有同化作用。
同屬植物Phyllanthus niruri L.葉的水提取物口服有降血糖作用。
【性味】
苦甘,寒。
1《唐本草》:"味苦甘,寒,無毒。"
2《海藥本草》:"味苦酸甘,微寒,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脾,胃二經。"
【功能主治】 化痰,生津,止咳,解毒。治感冒發熱,咳嗽咽痛,白喉,煩熱口乾。
1《唐本草》:"主風虛熱氣。"
2《本草拾遺》:"主補益,強氣力。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初塗發脫,後生如漆。"
3《海藥本草》:"主上氣咳嗽。"
4《南寧市藥物誌》:"清涼解毒,治喉痺。"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潤肺化痰,生津止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搗汁塗。
【附方】
1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痛,口乾煩渴,維生素C缺乏症:鮮余甘子果十至三十個。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白喉:滇橄欖一斤,玄參、甘草各一兩。冷開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紙鋪開曬乾後,加馬尾龍膽粉二錢,冰片五分,炒白果仁粉五錢,吹喉用。
3治哮喘:滇橄欖二十-個,先煮豬心肺,去浮沫再加橄欖煮熟連湯吃。
4治河豚魚中毒:滇橄欖生吃吞汁,並可治魚骨梗喉。(2方以下出《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備註】
本植物的根(油柑根)、樹皮(油柑木皮)、葉(油柑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本品在雲南地區有作橄欖使用者,參見"橄欖"條。
【摘錄】《*辭典》
油柑蟲節 《*辭典》
【出處】《嶺南採藥錄》
【拼音名】 YouGān Chonɡ Jie
【別名】油甘子蟲癭(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柑樹枝上的蟲癭。在蟲未爬出前採回,用沸水燙死,曬乾。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庵摩勒"條。
【生境分佈】產於廣西、廣東等地。
【性狀】蟲癭多生於老枝上,膨大成卵圓形,外表灰黃色至灰褐色,有縱皺紋和裂隙,長2~3厘米,逕1~1.5厘米。切斷面外層灰黃色至灰褐色,內層為黃白色,中央有一徑約3毫米的小孔,內有黑色肉質的小蟲1條,長約1厘米,似蛆。
【功能主治】
治胃痛,疝氣,遺精,小兒疳積,牙痛。
1《嶺南採藥錄》:"治疝氣,心痛,小兒疳積,酒積,煎水沖酒服。通身骨痛並走注風,以之煎酒服之。牙痛,煎水含漱。"
2《南寧市藥物誌》:"治遺精,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顆。
【附方】治胃痛,小兒咳嗽:油甘子蟲癭一至三錢。水煎服。(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油柑木皮 《*辭典》
【出處】《陸川本草》
【拼音名】 You Gān Mu Pi
【別名】紫荊皮(《生草藥手冊》)。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樹皮。夏、秋采收。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庵摩勒"條。
【化學成份】樹皮中含有蛇麻脂醇、無色飛燕草素。細枝中含鞣料雲實精、葡萄糖沒食子鞣甙、訶黎勒酸、訶子酸、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並沒食子酸。
【藥理作用】又名油甘,用其樹皮製成100%濃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弗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均有體外抗菌作用(紙片法、試管法);曾用作注射前或骨科手術和陰囊手術的皮膚消毒劑,無不良反應,故認為有臨床使用價值。
【性味】《陸川本草》:"甘酸,性寒。"
【功能主治】
治口瘡,疔瘡,痔瘡,陰囊濕疹,外傷出血。
1《陸川本草》:"殺菌去腐。治口爛,繡球風及疳、疔、漏痔。"
2《雲南中草藥選》:"止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研末敷。
【附方】治外傷出血:油柑樹皮干粉撒敷。(《雲南中草藥選》)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