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樹根

《*辭典》

【出處】《綱目》

【拼音名】 Bā Dou Shu Gēn

【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行千里(《嶺南草藥志》)。

【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治癰疽,疔瘡,跌打損傷,蛇傷,風濕痺痛,胃痛。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溫中散寒,祛風消腫。"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煎水浸,浸酒擦或研末調敷。內服:煎湯,1~2錢。

【附方】

1治癰疽發背,腦疽,鬢疽:巴豆樹根,洗,搗敷患處,留頭。(《楊誠經驗方》)

2治蛇頭纏指:巴豆樹根煎水浸患處。

3治跌打:巴豆樹根一兩,浸酒一斤,擦患處。

4治毒蛇咬傷:巴豆樹根一兩,入地金牛五錢,三角草二錢五分。共為末,酒調敷患處。(2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

5治風濕性腰腿痛,胃寒痛:巴豆根一至二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巴豆樹根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綱目》。

【拼音名】 Bā Dou Shu Gēn

【英文名】 Root of Purging Croton

【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行千里。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樹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on tiglium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巴豆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托葉線形,長2-4mm,早落;葉膜質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15cm,寬2.5-8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枚無柄的杯狀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齒尖常具小腺體,幼時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後變無毛或在下面被極少數星狀毛,干時呈淡黃色。總狀花序頂生,長5-14cm,有時達觀20cm,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也有全為雄花而無雌花的;苞片鑽狀,長約2mm;雄花花梗細而短,長3-4mm,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狀毛,裂片卵形,長約2mm;花瓣5,長圓形,與花萼幾等大,反捲,內面和邊緣生細綿毛;雄蕊15-20,著生花盤邊緣,花絲上部被柔毛,花藥干時呈黑色;花盤盤狀,邊緣有淺缺刻;無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較粗,長2-3mm;花萼5深裂,裂片長圓形,外被星狀毛,長約2.5mm;無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狀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個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長圓形,有3鈍角,長約2cm,近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種子3顆,長卵形,背面稍凸,淡黃褐色,長約是1cm,寬6-7mm。花期3-10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見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含生物鹼、酚類、糖類與鞣質。

【炮製】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祛風鎮痛;殺蟲解毒。主胃痛;寒濕痺 痛;牙痛;外傷腫痛;癰疽疔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煎水熏洗,酒浸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溫中散寒,祛風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