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齒蒿

【出處】始載於《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 Bi Chǐ Hāo

【英文名】 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

【別名】惡臭蒿粘蒿籽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Pall.) Poljak.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Neopallasia yunnanensis (Pamp.) Y. R. Li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淨,晾乾。

【原形態】櫛葉蒿 一年生草本,高12-40cm。莖自基部分枝,紫色或灰白色,被稠密的白色絹毛。葉片橢圓形,篦齒狀分裂,松針狀,質堅硬,無毛,無葉柄,羽軸向基部逐漸擴大,莖下部和中部的葉長1.5-3cm,寬0.5-1cm,上部和花序下的葉變短而窄。頭狀花序無梗或幾無梗,卵球形,長3-4(-5)mm,單生或數個集生於葉腋,多數頭狀花序在小枝或莖中上產排列成緊縮的穗狀或狹圓錐狀;花托圓錐關突起;外圍的雌花能育,3-4個,狹筒狀,全緣;中內的兩性花9-16個,有4-8個著生於圓錐狀花序托的下部,能育,其餘的生托頂,不育,全部兩性花冠5齒裂。瘦果在圓錐狀花序托的下部排列成規則的一圈。花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荒漠、河谷礫石地或山坡荒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本品地上部分含9(10)-佛術二烯-12-酸[eremophila-9(10),11(13)-dien-12-o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石蠟(paraffins),倍半萜烷(sesquiterpenic hydrocarbons ),和倍半萜二醇(sesquiterpenic diol)。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利肝膽。主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g;或研末。

【各家論述】《內蒙古中草藥》:清利肝膽、消炎止痛,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頭痛頭暈。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