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中國藥典》

【拼音名】 Bān Mou

【別名】花斑蝥、花殼蟲

【來源】本品為芫菁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乾燥體。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死,曬乾。

【性狀】

南方大斑蝥:呈長圓形,長1.5~2.5cm,寬0.5~1cm。頭及口器向下垂,有較大的複眼及觸角各1對,觸角多己脫落。背部具革質鞘翅1對,黑色,有3條黃色或棕黃色的橫紋;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狀透明的內翅2片。胸腹部烏黑色,胸部有足3對。有特殊的臭氣。

黃黑小斑蝥:體型較小,長1~1.5cm。

【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氯仿20ml,振搖,浸泡2 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用石油醚(30~60℃)洗 3 次,每次5ml,小心傾去上清液,殘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斑蝥素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 含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丙酮(98: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0.1% 溴甲酚綠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照氣相色譜法(附錄Ⅵ E)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甲基硅橡膠(SE-30)為固定液,塗布濃度為 3.5%;柱溫為175℃±10℃ 。理論板數按斑蝥素峰計算應不低於26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斑蝥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氯仿製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即得(必要時可稀釋)。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粗粉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氯仿30ml,振搖15分鐘,放置6 小時,濾過,濾液置50ml量瓶中,用氯仿洗滌殘渣與濾紙,洗液濾入同一量瓶中,加氯仿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2μl,注入氣相色譜儀,計算,即得。

本品含斑蝥素(C10H12O4)不得少於0.35%。

【炮製】

生斑蝥:除去雜質。

米斑蝥:取淨斑蝥與米拌炒,至米呈黃棕色,取出,除去頭、翅、足。每10kg斑蝥,用米2kg。

【性味】辛,熱;有大毒。

【歸經】歸肝、胃、腎經。

【功能主治】破血消癓,功毒蝕瘡,引赤髮泡。用於癓瘕腫塊,積年頑癬,瘰疬,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

【用法用量】 0.03~0.06g,炮製後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塗敷患處,不宜大面積用。

【注意】本品有大毒,內服慎用,孕婦禁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斑蝥 《*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 Bān Mou

【別名】斑貓,龍尾(《本經》),螌蝥(《說文》),斑蠔、龍蠔、斑菌、晏青(《吳普本草》),龍苗(《藥性淪》),羊米蟲(《陸川本草》),老虎斑毛、花斑毛、花殼蟲、小豆蟲,放屁蟲(《中藥志》),花羅蟲(《廣東中藥》),章瓦(《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或黃黑小斑蝥的乾燥全蟲。7~8月間於清晨露水未乾時捕捉,捕捉時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素刺激皮膚、粘膜。捕得後,置布袋中,用沸水燙死,然後取出曬乾。

【原形態】

1南方大斑蝥,又名:大斑蝥。

體長15~30毫米,底色黑色,被黑絨毛。頭部圓三角形,具粗密刻點,額中央有一條光滑縱紋。複眼大,略呈腎臟形。觸角1對,線狀,11節,末端數節膨大呈棒狀,末節基部狹於前節。前胸長稍大於闊,前端狹於後端;前胸背板密被刻點,中央具一條光滑縱紋,後緣前面中央有一凹陷,後緣稍向上翻,波曲形。小楯片長形,末端圓鈍。鞘翅端部闊於基部,底色黑色,每翅基部各有2個大黃斑,個別個體中斑點縮小;翅中央前後各有一黃色波紋狀橫帶;翅面黑色部分刻點密集,密生絨毛,黃色部分刻點及絨毛較疏。鞘翅下為1對透明的膜質翅,帶褐色。足3對,有黑色長絨毛,前足和中足跗節均為5節;後足的跗節則為4節,跗節先端有2爪;足關節處能分泌黃色毒液,接觸皮膚,能起水泡。腹面亦具黑色長絨毛。

具復變態,幼蟲共6齡,以假蛹越冬。成蟲4~5月開始為害,7~9月為害最烈,多群集取食大豆之花、葉,花生、茄子葉片及棉花的芽、葉、花等。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2黃黑小斑蝥,又名:黃斑芫青。

外形與上種極相近,體小型,長10~15毫米。觸角末節基部與前節等闊。生活習性及分佈同上種。

【生境分佈】主產河南、廣西、安徽、四川、貴州、湖南、雲南、江蘇等地。以河南、廣西產量較大。

【性狀】乾燥蟲體呈長圓形,大斑蝥全長10~25毫米,寬5~10毫米;小斑蝥長10~15毫米,寬5~7毫米。頭略呈三角形。黑色。有1對較大的複眼及1對觸角,觸角多已脫落。背部革質鞘翅上有3條淡棕色橫帶紋。胸腹部棕黑色,有光澤。胸部突起,有足3對。腹部呈環節狀,有黑色絨毛。氣特異,味初辛後苦。以個大、有黃色花斑、色鮮明、完整不碎者為佳。

【化學成份】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1~1.2%,脂肪12%及樹脂、蟻酸、色素等。黃黑小斑蝥(台灣產者)含斑蝥素0.97%,但亦有達1.3%者。此外,一般斑蝥屬含斑蝥素1~1.5%。

【藥理作用】

1發泡作用

斑蝥(主要是其所含的斑蝥素)對皮膚、粘膜有發赤、發泡作用,曾用作抗刺激藥。其刺激性頗強烈,但其組織穿透力卻較小,因此其作用較緩慢,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膚深層,所成的泡很快痊癒而不遺留疤痕。對粘膜或皮膚創口,則其作用較為劇烈。亦較難痊癒。口服毒性頗大,可引起腸胃炎及腎炎;特別是腎臟及泌尿道,對斑蝥素很敏感,小量可擴張腎小球,中毒量主要傷害腎小管。斑蝥素易自腸胃道吸收,皮膚也能吸收少量;排泄則主要通過腎臟,泌尿道受刺激可產生尿急、疼痛等症狀(如使尿呈鹼性,增加其溶解度,可減輕其刺激症狀),我國民間用其刺激發泡作用(稱為"冷灸")於一定部位,治療多種疾病。在甲醛性"關節炎"的兔身上,用斑蝥丹(即0.1克斑蝥蜜丸)灸治,有明顯療效,並證明有神經系統的參與。關於斑蝥素引起皮膚發泡,特別是引起皮膚棘層鬆解的原理問題,進行過很多研究,一般認為是由於皮膚中某種酶的參與所致。各種動物對斑蝥素的敏感性(特別是腎炎)有很大的種族差異。

2抗腫瘤作用

斑蝥素對小鼠肉瘤-180略有抑製作用,能使瘸組織呈碎塊及糜爛狀。臨床上治療肝癌有效,唯副作用較多,有待進一步研究。

3其他作用

斑蝥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藍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有人報告斑蝥素有雌激素樣作用;但有人認為,只有不純的斑蝥素方有此作用,而單純的斑蝥素並無激素樣作用。

【毒性】

本品屬劇毒藥。小鼠急性實驗,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25毫克/公斤;其內臟切片檢查,無論急性或亞急性毒性試驗,各臟器皆出現病變:心肌纖維濁腫明顯(尤以亞急性試驗為著);肝細胞濁腫、脂變;肺、脾鬱血,並有小灶性出血;腎小管上皮濁腫。斑蝥素30毫克即可使人死亡。

斑蝥雖非臨床常用內服藥物,但因誤服或製藥時防護不慎從皮膚及口、鼻粘膜吸收而引起中毒者並不罕見。內服中毒劑量自1分至5錢不等。中毒者的臨床表現,在消化系主要有口、咽部燒灼感,噁心、嘔吐或嘔出血水樣物、血絲、血塊,腹部絞痛等劇烈反應,在泌尿系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和毒性腎炎症狀。皮膚、粘膜吸收中毒者,局部常發生水泡或充血、灼痛等。大多數患者經及時而有效的救治,均可恢復;但亦有少數嚴重中毒患者因急性腎功能不全和全身循環衰竭,搶救無效而死亡。因此,臨床應用和調製時,必須嚴加注意。

【炮製】

斑蝥:揀淨雜質,除去足、翅。米斑蝥:將米置鍋內加熱,噴水少許至米粘貼鍋上,俟煙冒出時,加入斑蝥,輕輕翻炒,取出,去淨米粒,除去足、翅。(每斑蝥10斤,用米2斤)

1《雷公炮炙論》:"凡修事斑貓,用糯米、小麻子相拌同炒,待米黃黑、出,去麻子等,去兩翅、足並頭。以血余裹懸牆角上一夜用之,則毒去也。"

2《綱目》:"用麩炒過,醋煮用之。"

【性味】

辛,寒,有毒。

《本經》:"味辛,寒。"

【歸經】

入大腸、小腸、肝、腎經。

1《本草經疏》:"入手陽明、手太陽經。"

2《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3《會約醫鏡》:"入肺、脾二經。"

4《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攻毒,逐瘀。外用治惡瘡,頑癬,口眼歪斜,喉蛾;內服治瘰疬,狂犬咬傷。

1《本經》:"主寒熱,鼠瘺,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

2《別錄》:"主疥癬,血積,墮胎。"

3《藥性論》:"治瘰疬,通利水道。"

4《日華子本草》:"療淋疾,敷惡瘡瘺爛。"

5《綱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輕粉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敷貼、發泡,或酒、醋浸塗。內服:炒炙研末,1~2厘,或入丸、散。

【注意】

有劇毒,內服宜慎;體弱及孕婦忌服。

1《本草經集注》:"馬刀為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2《日華子本草》:"惡豆花。入藥除翼、足,熟炒用,生即吐瀉人。"

3《本草衍義》:"妊身人不可服,為能潰人肉。治淋藥多用,極苦人,尤宜斟酌。"

4《綱目》:"惡甘草。"

【附方】

1治癰疽,拔膿,癰疽不破,或破而腫硬無膿:斑蝥為末,以蒜搗膏,和水一豆許貼之,少頃膿出,即去藥。(《仁齋直指方》)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